第5版:晋周刊

狂欢不再 洋节遇冷

  • 图为平安夜,省城步行街秩序井然。

  •   像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一样,圣诞节也成为很多人绕不开的节日。今年圣诞节前夕,记者走访省城部分商场、商业区,发现并没有出现扎堆聚集狂欢的现象,很多市民反映洋节经济已经开始逐渐降温。

    圣诞气氛淡了不少

      12月24日,平安夜,在省城最繁华的柳巷商业街上,人流如同往日,并没有出现扎堆、拥挤的情况,交通秩序井然,店铺的橱窗玻璃上很少有“圣诞老人”“圣诞树”之类的喷绘贴纸,圣诞气氛相对往年淡了很多。
      与此同时,像亲贤北街茂业天地、长风街北美等大型购物商城,也没有了圣诞季的过度宣传,卖场内的许多商家也只有为数不多的让利活动,更多的是将圣诞节和元旦合并捆绑营销。
      建设路长风街附近有一家大型宠物医院,圣诞节前期,这里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立起圣诞树。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前几年会有促销活动,还会给每位会员准备“圣诞果”,但是这两年只是节前准备一些,有顾客消费会赠送。她们现在着手准备的是店庆和元旦的促销计划,优惠幅度是一年中最大的。
      在并州路的中正天街,虽然安保、警车都在严阵以待,但是并没有出现拥挤混乱的景象,人流量感觉都没有平时周末人多。饭店、电影院、KTV也有不少空位。在某娱乐场所经理小美看来,今年这样的现象在情理之中,圣诞节在工作日,很多人第二天还要上班,大部分不会熬夜娱乐,加上近几年传统节日越来越被重视,和洋节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
      “以前‘圣诞果’包装好一点,一个能卖25元,还有不少年轻人争相购买。这两年一个卖8元都很少有人买了,更别提圣诞帽之类的。”在很多商贩眼中,圣诞节的畅销礼物已经有“滞销”的苗头了。
      谈及今年的经营情况,在小商品批发市场做了7、8年文化礼品生意的王先生连连感叹“生意不好做”。据他介绍,自己店铺大部分商品是从浙江进货的,最火的那几年是进一批卖一批,除了零售还有很多企业大量购买。但这两年接到的订单是逐步下滑,企业订单几乎为零。今年只进了新年的贺卡和台历。

    消费者不大买账

      虽然还有一些商家会推出各种形式的促销活动,但受到“双十一”“双十二”等优惠力度大的电商购物节影响,好多消费者表示“不能再剁手”“穷到吃土”了。
      “‘双十二’的包裹还没有到齐,最近可能都不会考虑频繁购物了,最多也就是跟朋友出门聚餐。”市民张小姐告诉记者,今年电商平台促销活动给了足足的消费时间,这一个月已经陆陆续续在电商平台购买了很多商品,和电商平台相比,圣诞节的促销力度就显得苍白无力。
      “商城年终促销力度会大一些,准备到那时候再采购一些年货。”市民周女士坦言,面对线上线下频繁的各种促销活动,她们有时候已经觉得很疲惫了,感觉圣诞节和其他日子没多大区别,遇到周末的话会给自己找个借口出去娱乐放松下心情。可要是遇到工作日,根本不会当回事儿。
      “好像是2011年,不知怎么回事平安夜圣诞节突然就在太原火了,尤其是平安夜柳巷从7点左右人就开始多起来了,路边很多年轻人卖包装好的苹果、鲜花之类,街边店铺几乎都延长了营业时间,商城也是通宵营业,好多人打不到车也挤不上公交,我们几个同学也是跟着凑热闹,下了课就开始逛街,累了就在台阶上坐一会,熬到第二天凌晨才回学校。”郭婧当时正在读大学二年级,随大流过了一个圣诞节,随后对其的热情就在逐年下降。她表示,工作之后就比较理性了,想想那只是商家赚钱的噱头,没有像以前那样跟风消费了,自己已经有很多年不去关注圣诞节。
      同样,在朋友圈。往年还不到圣诞节跟其有关的图片文字就已经开始刷屏,当天更是晒礼物、晒红包、晒吃晒喝。相比之下,今年确实冷清了不少。

    靠价格比拼不长久

      “什么是仪式感?生活中我们太缺乏这种大家眼中不切实际的仪式感,其实偶尔的仪式感可以让平静的湖面荡起波光粼粼的涟漪。仪式感估计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吧。”朋友圈有人发这样一段话,觉得仪式感不必拘泥于节日,鲜花礼物也不必非要过节才送。
      “随着电商的发展以及多样线上线下促销活动的影响,消费者已经对各类促销活动麻木,而且很多商家也只是噱头,实际优惠力度并不大。”不少消费者表示,电商和实体商城之间竞争激烈,双“十一”“双十二”等频繁造节的轮番轰炸,大众产生消费疲惫等因素也有很大联系。
      据9月6日盒马发布的《传统节日消费趋势报告》披露的消费趋势显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销售涨幅远超洋节。该报告在过去一年中,对四个传统节日与情人节、母亲节、万圣节和圣诞节等四个洋节消费数据对比发现,销售额涨幅超过20%,消费者更重视传统节日,也更愿意“买买买”。
      “洋节的流行跟传统、宗教没什么关系,和商业的成熟度有关,这是一个经济问题。过节的时候相互送礼、聚餐、娱乐这些都是在拉动消费。与其说这是节日,不如说是一个消费点,最热衷这些节日的不是普通消费者,而是商家。”业内人士表示,近几年,消费者对商家促销活动越来越不买账,和很多消费点的重合有很大关系,这就淡化了消费欲望,让消费者越来越理智。而对商家而言,促销活动的新意也比较缺乏,每次都是送礼物、情侣套餐、打折等,同质化很严重,消费者感觉不到新鲜感,也就失去了消费兴趣。商家应该考虑如何让活动有新意,服务有质量,感受有区别,一味地靠比拼价格显然是不长久的。

    本报记者李若男采写、拍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2-29期

    • 第2020-12-28期

    • 第2020-12-27期

    • 第2020-12-26期

    • 第2020-12-25期

    • 第2020-12-24期

    • 第2020-12-23期

    • 第2020-12-22期

    • 第2020-12-21期

    • 第2020-1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