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大路通天龙!景中有路,路中有景

  • 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天龙山路项目在进行现场质量卡控。本报记者王佳摄

  •   在雄峻的天龙山下,“大干90天”的横幅猎猎作响,机械轰鸣的声浪,工人们的吆喝声,共同组成了中铁十七局集团五公司天龙山路项目施工大干的“交响曲”。

    党建引领 融入生产提效率

      天龙山路(西中环南延~滨河西路)工程,是太原市政府重点工程项目,亦是承载中心城区通往天龙山景区交通的重要通道。
      “建成通车后,将极大缩短市区与天龙山景区之间的路程,使城景通、景景通更通达、更便捷,是一条名副其实的便民路和旅游路。”该项目经理陶云平表示。该项目也是该公司扎根属地、做强太原市场的重点工程。
      在长期的滚动发展中,一支具有成熟工作模式、坚强战斗力、稳定向心力、默契配合度的党员干部职工队伍迅速成长,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项目党工委始终将党建工作与项目生产经营中心工作深度融合,在施工产值、工期推进、项目管理各方面切实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结合施工生产实际,开展争创“党员先锋岗、红旗责任区”活动,该项目组先后成立了2个“党员先锋队”、3个“党员责任区”,由党员轮流上岗监督。在责任区,建立起日常工作责任“明白账”,每道工序均由党员带队跟班作业,下道工序提前就位等待,实现了工序“零衔接”。
      在路基段抢工期间,克服阴雨天气和环保压力,两名现场负责人24小时轮班坚守施工一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辐射带动广大职工积极投入到施工建设当中,安全质量全面受控、施工生产稳步推进,预期节点目标按期实现,党建切实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
      “项目从开工一路领先,在全线率先完成第一根桩基,第一个承台,第一个墩身,第一联连续梁施工。”陶云平告诉记者。

    技术支撑 助力施工提质效

      创效之根,在于创新;创新之本,在于人才。
      “项目注重发挥青年团队的技术创新力量,围绕工程实际、年轻技术人员占比大等特点,自主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技术创新团队,相继开展系列技术攻关工作。他们将跨规划道路的现浇梁和钢箱梁上的混凝土铺装,变更为钢箱梁和环氧沥青铺装等,对过水涵洞等环节进行优化调整,通过技术创新为项目降本增效近600万元。”陶云平向记者介绍。
      针对西干渠排水箱涵施工时只有15天的有效施工期,项目采用可推拉式整体性内支架系统代替原有脚手架加模板搭设工艺,有效缩短了施工周期,确保了西干渠按时通水。在现浇梁施工过程中,采用整体预留窗口工艺代替原有的单独深埋锚工艺,大幅度地降低了工艺难度,为后期的预应力张拉提供了有利工作空间。
      在一系列创新措施下,保证了施工生产在安全质量可控的前提下稳步按期推进,赢得了业主及监理单位一致好评。在一系列新技术的加持下,截至目前,天龙山路项目已完成总体工程进度的70%以上。

    强化安全 管理打造工程优品质

      根据市政工程“短平快”的施工特点,结合太原市文明施工环保要求,该项目牢固树立“发展决不能牺牲安全为代价”的理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各项工作。针对桥面结构占比较大等情况,在墩身施工、满堂支架搭设、现浇梁、钢箱梁施工过程中做到全程监控,确保安全风险受控、可控。同时,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安全质量小检查,每月开展一次安全质量大检查,有检查、有通报、有整改、有复查,确保安全生产闭合成环。
      此外,该项目采用现场和会议室集中培训的方式,举办安全专题培训,涉及现场安全、防疫防控、文明施工、环境治理等,提升了全员安全意识。同时,还举行了消防、高空坠落应急演练等活动,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安全工作保持平稳态势。

    本报记者王佳 通讯员卢佳玉 张歆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1-05期

    • 第2021-01-01期

    • 第2020-12-31期

    • 第2020-12-30期

    • 第2020-12-29期

    • 第2020-12-28期

    • 第2020-12-27期

    • 第2020-12-26期

    • 第2020-12-25期

    • 第2020-12-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