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品牌山西周刊

  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绝不意味着消化了风险;规模的增长绝不意味着效益的增长;“大病初愈”绝不意味着恢复了健康和生机——

王亚的“三个绝不意味着”

  截至2021年3月18日,山西省农村信用社(简称“山西农信”)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成为山西省内首家存款超过万亿元的金融机构。从“四大战役”“三强一转”奋力“重建重塑”中,山西农信正前行在高质量转型发展之路上。
  扬帆远航,离不开掌舵者,前进的道路上,依旧考验重重。
  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绝不意味着消化了风险;规模的增长绝不意味着效益的增长;“大病初愈”绝不意味着恢复了健康和生机。
  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亚在多次会议上指出,一年多来全省农信社在经营发展方面取得的成绩非常“不容易”,但面临的形势和困难依旧“不乐观”,需要继续保持发展劲头“不松懈”,提出和阐释了“三个绝不意味着”,这是对当前山西农信发展形势的精准把脉,是对山西农信发展现状的最新判断,是为全系统注入的一针“清醒剂”,对系统上下持续引深“重建重塑”、纵深推进“四大战役”,具有非常重要而现实的指导意义。
  那么,王亚的“三个绝不意味着”,又是如何成为山西农信人心中清醒剂的呢?前不久,王亚在朔州调研时又一次为山西农信人细细强调了这“三个绝不意味着”。

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绝不意味着消化了风险

  王亚强调,尽管一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系统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山西农信守住了风险底线,实现了“无挤兑、无聚集、无上访”的短期目标,没有爆发系统性风险,但这绝不意味着风险已经得到化解。资产高风险、管理松软乱、队伍懒散贪“三座大山”依然横亘在面前。搬掉这“三座大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山西农信全体干部员工长期的奋斗目标,需要系统各级坚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右玉精神,一任接着一任,一步一个脚印,持续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去实现。
  守住了风险底线,不代表消除了风险要素。去年以来,面对来势汹汹的风险,通过系统上下枕戈待旦、夜以继日、艰辛工作,坚决防止了挤兑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但财务风险、信贷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依旧潜伏在身边,一旦麻痹大意、管控不力,随时随地都可能爆发新的风险,引发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风险。
  守住了风险底线,不代表风控机制已经完善。尽管导致重大风险的事与人已被处置、处理,政治生态与工作氛围已明显改善,但是风险管控机制并没有从本质上彻底扭转。一些陈规陋习、落后理念依旧盛行,许多无效流程、低效防控依旧沿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依旧滞后,风控模式、风控技术、风控手段、风控水平依旧跟不上业务增长需求及行业转型需要,系统各级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防控风险的制度机制“笼子”依旧扎得不紧、扎得不牢。
  守住了风险底线,不代表历史包袱得到了化解。“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历史包袱的处置也非一日之功,化险之路漫长而艰难。目前,依旧有不少机构的不良资产在高位运转,潜在的风险依旧在陆续暴露,很多抵债资产、不良债权还无法有效处置,在账面上造成了大量低效、无效的资金占用,成为制约行社结构转型、轻装上阵的沉重负担。这些还需要系统各级创新思路、多谋出路,在化解路径和方法上下大力气,滴水穿石、持续不懈地稳妥有效处置。
  守住了风险底线,不代表不会再产生新的风险。对银行业来讲,防控风险是永恒的主题。作为金融从业者,要有与“风险”共舞的胆量和勇气。尽管不可能绝对消灭风险,但是有责任、有能力将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使风险规模低于发展规模,绝不能用今天的“风光”掩盖明天的风险,绝不能用明天的损失粉饰今天的“太平”,绝不能涸泽而渔、再积聚爆发新的更大的风险。

规模的增长绝不意味着效益的增长

  王亚强调,山西农信规模扩张是好事,宣示了行业实力,证明了发展潜力,向各界印证了决心、增强了信心。去年6月以来,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为了抢占市场、为了稳定队伍,全系统在业务规模增长上持续发力,成效显著,存贷款总额都快速增长,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但凡事都要辩证地理解和看待,目前山西农信必须坚定不移地追求发展规模,否则没有第二条出路,但在追求规模的同时,绝不可忽视管理;绝不能一味依赖规模,而忽视质量,要用科学的态度看待规模与效益、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存款规模增大,并不能直接产生效益。山西农信传统的盈利空间在于利差,要扩大效益,就要努力扩大利差。不仅要盯着负债端,追求存款规模的扩大,而且要努力压降存款成本;不仅要盯着资产端,追求贷款规模的扩大,而且要努力提高信贷质量和水平。要统筹抓好存款、贷款两个层面,依托存贷款规模的协调增长,推动资产和负债同步增加,这样才能产生预期收益。
  贷款规模增大,也绝不意味着效益增加。贷款放出去,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就有了资产;但是追求效益、讲求利润,必须体现收付实现制原则,必须能把真金白银拿回来,必须将优质贷款的规模增大,将正常类贷款的规模做大,保证较高的收息率,这样的效益才是真实的、实在的。有些机构放的一种贷款叫“利随本清”,三年期的贷款到期才结息还本,三年时间没有任何收益,只是在账面上做大了规模,这样的规模毫无意义,甚至隐藏巨大风险,一朝雷爆、本息尽失。像这种“纸上谈兵”“花样文章”,要不得。
  规模的增长必须是可控成本规模的增长。山西农信不是福利社,企业运营有其规则和规律,干任何事都要讲成本、求效益,绝不能打肿脸充胖子,为了冲规模、“撑门面”,不计成本、不计后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绝不能盲目追求超出承受能力、不符合经营规律的高成本规模,搞什么“高息揽储”“亏本分红”的“表面繁荣”,导致成本增长比规模增长还高。否则在规模增长的同时,成本也在增长,风险不断积聚,结果是爬得越高、跌得越重,最终只能是得不偿失。

“大病初愈”绝不意味着恢复了健康和生机

  王亚强调,山西农信曾经一度染了“富贵病”,一些机构三脱,“脱实、脱农、脱域”,脱实向虚、脱离农村、脱离当地,沉不下身子过扶持“三农”、助力小微的“本分日子”,沉迷于资本市场,喜欢上了吃“快餐”。虽然短期内也尝到了甜头、“吃饱了肚子”,但最终也吃坏了身子,给行业发展带来惨痛教训。一年多来,山西农信尽管经历了风雨洗礼、沉疴在身,但山西农信人绝不会一蹶不振、“一病不起”。这世上没有治不好的病,只有不对症的药。一年多来,系统上下痛定思痛、共同努力,全力打响“四大战役”挽救危局、全力推进“肃毒正源”刮骨疗毒,眼下可谓是“大病初愈”,病情已得到了基本控制。今年年初,全系统全面启动了“重建重塑”,各项经营管理正在逐步重回正轨。但据实而言,病灶还在、病根未除,行业的发展还需要精心呵护、持续养护。得病如暴雨,祛病如抽丝。毕竟机体康复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今后一段时间就是“康复治疗”阶段。对此,山西农信系统各级要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盲目乐观、麻痹大意,绝不能自我满足、心存懈怠。
  王亚表示,“三个绝不意味着”,就是要给大家注入一针清醒剂,警醒大家还远没有到可以停一停、歇一歇的时候,更没有到庆祝胜利的时候,当前面临的形势并“不乐观”,需要广大干部员工兵不卸甲、马不停蹄,继续保持发展劲头“不松懈”,为推进全省农信转型发展精诚团结、再接再厉。
  王亚要求,下一阶段,全系统要珍惜时间、珍惜机会,抓住“十四五”规划落地窗口期,依托“重建重塑”系统工程,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抱团抗险、奋力攻坚,坚决贯彻落实好省委“化险与改革同步推进,实现强身健体”的指示精神,纵深推进“四大战役”,推动山西农信发展持续向好、稳步前行。

本报记者王晓华 刘业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8-08期

  • 第2021-08-07期

  • 第2021-08-06期

  • 第2021-08-05期

  • 第2021-08-04期

  • 第2021-08-03期

  • 第2021-08-02期

  • 第2021-08-01期

  • 第2021-07-31期

  • 第2021-07-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