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坛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以学术类期刊为例

  基于对融合实践现状的准确把握,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于2020年6月30日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成为继2014年发布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也是引领媒体融合加速迈向纵深的最新文件。这意味着,不远的将来,人们将迎来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时代。
  但不管时代如何变幻,对于学术期刊来说,建设一支学术水平权威、专业特色突出、梯队配置合理、涵盖领域全面的作者队伍,是其从事学术出版活动的核心竞争力,是变量中的常量。在目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加快融合的过程中,笔者认为,优化学术类期刊作者队伍建设的路径需遵循巩固传统路径,探索创新“互联网+”路径,并相互促进、相互转化,共享共荣,共同发展。
  下面主要以语文报社旗下的学术期刊《语文教学通讯》为例,具体阐述。

一、通过品牌栏目的持续打造,促进权威作者队伍建设

  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支持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创办于1978年的《语文教学通讯》服务于中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受众以中小学语文教师为主体。经过40余年的发展壮大,《语文教学通讯》在作者队伍建设方面,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传统路径。其中,持续打造品牌栏目,在强化内容建设的同时,团结凝聚权威作者,就是比较成熟的、也被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条成功路径。最典型的就是《语文教学通讯》的王牌栏目《封面人物》。
  《封面人物》栏目创办至今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那是1981年的第4期,《春天的故事》刚刚唱响序曲,演员明星们也刚刚开始在各种杂志封面上大放异彩,争芳斗艳。在秀外慧中的语文人对这种抛头露面还未能适应的时候,我们的编辑发出了疑问:难道“封面人物”只能是演艺明星的专利吗?我们全国各地涌现出来的优秀语文教师就甘心笑不露齿、足不出户,藏在深闺人未识吗?语文界能不能打造自己的学术明星,树立学界的标杆呢?随着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第一个在《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上的登台亮相,一股清流注入嘈杂的期刊界,一个引领风气之先的栏目,一个为优秀语文人树碑立传的栏目——《封面人物》从此诞生了。
  回望《语文教学通讯》“封面人物”的原点,“改革先锋”“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于漪老师无疑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峰。作为《语文教学通讯》第一位“封面人物”,于漪老师无疑起到了标杆的作用。自此,每年都有一批以于漪老师为榜样的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学养深厚的知名优秀语文教师成为“封面人物”。经过40多年时光的沉淀,已有数百位语文名家在这个栏目登台亮相,这个栏目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其他刊物难以超越的王牌栏目。
  《封面人物》栏目的成功打造,业界权威作者的持续加盟,奠定了《语文教学通讯》在同行业的翘楚地位。类似于这样的栏目,还有《教研方阵》《名校语文》《名师工作坊》等!

二、通过精品专刊的策划出版,促进骨干作者队伍建设

  而相对成名成家的业界权威,遍布全国各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更是语文教育的中流砥柱。团结其中的佼佼者,汇聚他们的学术智慧,进而通过专业学术期刊这个优质平台传播到全国,惠及同行,促进更大范围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重大。除了打造品牌栏目外,《语文教学通讯》还通过精品专刊的策划出版,卓有成效地扩大了期刊的骨干作者队伍。
  比如,《语文教学通讯》从2011年到2018年连续8年,在每年的7-8合刊集中刊发《全国各省市语文金奖课例赏鉴》,共公开发表了400多节中学语文金奖课例。这400多节金奖示范课涵盖了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中高考备考等各种课型,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可谓无缝对接。另外,每一个金奖案例都由“课堂实录”“教学手记”“名家点评”等板块组成,既有活泼生动的现场呈现,又有教者沉潜式的自我反思,更有名师内行精要的点评指导,全面、立体、多维度,全国语文同仁可观摩、可琢磨、也可打磨,有不少学校或教研室都把该专辑当作案例研讨的必备素材。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全国各省市语文金奖课例赏鉴》这一精品专刊,我们已经团结了400余名高规格中学语文赛事中的执牛耳者,他们将为刊物持续良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类似的精品专刊还有《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报告》《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方案设计》等。

三、通过学术活动的举办参与,促进新老作者的流动

  通过栏目打造,通过专刊策划,编写之间的交往大多数是神交,大多是不见面的交流沟通。而通过参加业界学术活动或策划举办学术活动,有利于编写面对面的沟通互动,有利于同类期刊之间的作者流动和新作者的培养发现。
  学术活动可以受邀参加也可以自主策划。这里以自主策划的活动为例,比如《语文教学通讯》参与组织的全国范围的中青年教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已经成功举办了十几届,每一届都有近30位优秀教师上示范课,每一届都有千人左右观摩学习,每一届活动结束后,都有执教者和观摩者成为杂志作者队伍的新生力量。

四、通过线上平台的经营互动,发现培养两栖或多栖作者

  在当下的智能网络时代,微博、微信、客户端及短视频等全新的传媒形态不断出现,极大地突破了时空局限,用户的参与感、互动性、在场体验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信息传播的全方位覆盖、全天候延伸和多领域拓展也得以实现。特别是《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系党中央针对媒体融合进行的顶层战略部署,我们迎来了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同样为学术期刊作者建设路径的迭代与升级提出了必然的要求。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突破自我局限,让优质作者资源为媒体深度融合助力增效。目前的学术期刊采用的大多还是一次创意、一次采集、一次生产、一次传播的传统的线性、单向的业务流程。这样大量优质作者资源被严重积淀,不能得到有效转化;而新兴媒体却因为没有优质作者的支撑,持续生产传播高质量学术产品就后继乏力。
  为了打破僵局,2021年《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与语文报社新媒体中心开展了协同合作的尝试。针对2021年高考作文试题评析,《语文教学通讯》编辑部发挥自身资深作者人数众多、实力雄厚的特长,广邀全国一流名师参与撰稿;新媒体中心则发挥即时制作、即时发布且不受版面篇幅限制的优势,在高考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官网、官微以及学习强国号、人民号等新媒体,连续发布了高质量的试题评析文章,得到全国师生受众的热捧和持续关注。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突破自我局限,让优质作者资源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流动起来。比如可以借鉴人民日报社全媒体新闻平台“中央厨房”模式,通过对“策、采、编、评、发”等环节的整合打通,探索形成一次采集、多次发布、多层级生产、全平台传播的全媒体业务流程。
  面对即将到来的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要突破自我局限,释放优质作者资源潜力,尝试作者角色的有效转化。我们注意到,“直播卖货”模式已经被许多实力雄厚的出版机构借鉴,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商务印书馆就在快手开设直播间,通过权威作者的讲座、访谈等学术普及活动,带动产品的销售和受众的持续关注。又如,“网红经济”模式,也被出版传媒界及时借鉴吸纳,其中不乏创造性转化和提升的成功个案。2021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在“委员通道”接受采访,提出了“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简称“四个者”)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短短几天网络点击率就累计达到一个亿。唐江澎校长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校长。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及时跟进,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出版了唐江澎校长的专著《好的教育:我说的不过是常识》,并于7月8日,在第十一届江苏书展现场召开了“网红”校长唐江澎新书首发式。唐江澎校长是图书的作者,同时又是全民“网红”,自带巨大流量,图书出版后,其角色又转变为图书的最佳推广者、代言者、营销者,图书热卖自不必赘言。
  总之,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环境、新生态,学术类期刊需要保持战略定力,发扬作者建设的传统优势,持续提升自身学术品位;与之同时,更要积极顺应行业演进趋势、热情拥抱全媒体时代,在《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指引下驰而不息,主动求变、积极应变。(作者: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 王建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8-24期

  • 第2021-08-23期

  • 第2021-08-22期

  • 第2021-08-21期

  • 第2021-08-20期

  • 第2021-08-19期

  • 第2021-08-18期

  • 第2021-08-17期

  • 第2021-08-16期

  • 第2021-08-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