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纸媒仍需坚持内容为王,讲好新时代故事、会讲“好故事”。2月12日至19日,7月25日至8月2日,在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回归故里两个时段,笔者先后参与采写多篇报道,完整经历了一次讲一个“好故事”的新闻实践。纸媒如何讲一个“好故事”?笔者从提高新闻价值的识别力、做好热点事件的报道策划、深度挖掘新闻事实三方面谈体会。
一、提高新闻价值的识别力
截至8月初,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搜“天龙山佛首回归”,可得到相关结果逾670万个。
能够引起公众阅读兴趣的新闻事实,需要拥有尽可能多的新闻价值要素。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指出,新闻价值指的是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具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真实性以及趣味性等基本属性。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是,准确识别一条新闻线索是否具备报道价值。识别方法简单: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和真实性等基本属性交互叠加到一条新闻上时,这条新闻一定极具新闻价值。
无论是“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还是“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故里”,这两个事件都兼具新闻价值的多重基本属性。今年2月11日,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主尊佛首在海外漂泊近百年后,惊艳亮相央视春晚特别节目《国宝回家》。这尊佛首的回归时间、出现的场合,决定了之后的新闻能迅速进入公众视野。同时,这尊佛首不仅是近百年来第一件从日本回归天龙山石窟的珍贵流失文物,还是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其重要性显著性更显得独特无比。
新闻价值的凸显,须有深刻的背景衬托。天龙山石窟佛首历经近百年回归祖国,可谓经历曲折。国宝的回归,让公众看到隐含的新闻背景是文脉与国运相连,从中可以感受到中华民族走过的复兴道路,看到文物追索的中国主张,体会到中华儿女的爱国赤心,联想到在我国文物保护利用新征程上坚实走过的每一步,文化自信之意尽在其中,新闻价值可见一斑。
二、做好新闻报道策划
热点事件报道的效果如何,很考验媒体先期周密部署的能力。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编辑通过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配置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活动。新闻报道策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指导思想、报道范围、报道规模、报道方式、出版计划、运行机制等。
在“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故里”两个重要时间段,笔者所在报社先后推出18条报道,涵盖消息、通讯、评论、图片等多种体裁,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热点事件的系列报道,靠一个人单兵作战很难胜任。“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系列报道能够在众多媒体报道中脱颖而出,得益于报社领导及时安排了新闻报道策划。
2月12日,笔者所在报社刊发消息《惊艳亮相春晚舞台 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家”》。当日上午,报社领导立即部署“天龙山流失佛首回归祖国”后续报道,多个部门负责人群策群力、献计献策,相关部门记者纷纷参与,在编委会的统一调度下,有步骤、有章法地积极推进报道,始终掌握着报道主动权,显示出笔者所在单位良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力和执行力。
新闻报道策划之意不表现在报纸上、稿件里,但它是具有读者意识的一种表达,向读者传递着“我们有备而来”的信息。7月24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仪式在太原举行。7月25日至8月2日,笔者所在单位推出“聚焦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系列报道,8篇自采稿件兼有温度、深度、广度、厚度,是对“读者本位”意识的又一次有力探索。
三、深度挖掘新闻事实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卢新宁在《新闻的力量,在更远的前方》中说:“我想好记者是否都该如此,在‘日计有余,岁计不足’的奔忙中隐藏一份漫长的思考,并最终寻找到时机绽放。”
“一份漫长的思考”是普通记者和好记者的分水岭。好记者会从“漫长的思考”中发现更多,察觉到更多新闻线索,发掘出更多新闻事实,写出更精彩的报道来。若是少了“一份漫长的思考”,自然会和许多好新闻失之交臂。
深度挖掘新闻事实,是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寻找新闻“第二落点”的过程。捕捉新闻的“第二落点”,指的是在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之后,寻找、挖掘新闻的更多内涵和外延,它考验的是记者是否能以独特的角度和手法捕捉“活鱼”,记者思考有广度、厚度、深度,才能采写出更有新意的报道。
如何找“第二落点”?笔者的体会是在日常的新闻实践中,多练习、勤思考、找连接,把看似不相关或弱相关的事情关联起来。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这一新闻事件中,“文物追索返还”“旅日华侨捐赠佛首”“太原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国宝’”等议题,尽管不是系列报道的主角,但顺着“国宝回家”的叙事线索做延伸,也是读者有兴趣关注的内容。
在“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系列报道中,笔者采写的《一抹浅笑 倾国倾城——太原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引发热议》《悠悠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访天龙山石窟佛首捐赠人张荣》等稿件,报道角度巧、内容实,正是笔者深度挖掘新闻事实,从中找到的新闻“第二落点”。(作者:太原日报社 弓凤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