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直接影响到新闻质量,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采编方法,促进新闻记者采编能力的提升。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数据量爆发式增加,新闻工作面临着极大挑战,需要主动革新新闻采编方式,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进而可以在信息化时代发挥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推动新闻事业健康发展。
1.利用新技术提高新闻真实性
于新闻而言,真实性就是其命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为提升新闻真实性,在采编过程中,需要通过大数据对其展开分析和筛选。有些新闻经过网络传播,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添油加醋,致使其真实性大打折扣,对新闻事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因此,为提升其真实性,加大筛选有效性,可以通过新技术建立新闻数据库,提升新闻采编效率,甄别新闻的真实性。
在进行新闻采编时,在新闻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对其进行分析,找出各信息之间的联系。针对新闻真实性的检验也是如此,借助新闻数据库,采编人员根据海量的新闻信息中得到的反馈对新闻内容进行选择性提取,针对其中真实性较高的内容展开跟踪和挖掘,进而提升采编的质量。在现实生活中,每时每刻都有各种新闻事件在发生,有的有价值,有的毫无意义,想要通过新闻采编人员人工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和筛选无疑是天方夜谭,此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新技术对网络信息进行全面监控,一旦出现值得挖掘和报道的事件系统就会自动提醒,然后反馈给新闻采编人员,为其指明工作方向。
2.利用新技术增加特色化新闻
新闻报道想要吸引受众眼球,就要尽量避免内容的同质化,这就需要庞大的新闻数据库做支撑。如此在保证事件完整性的基础上,能够针对各事件、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保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提升其吸引力,获得受众认可。
要提升新闻报道的独特性,首先需要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和分析,同时利用数据库中数据的及时性和数据分析对相关报道展开对比,分析异同点,找出尚未挖掘的角度和深度。如此,整个采编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其次,利用新技术对当前媒体关注或倾向的热点内容进行数据分析,采编过程中对其借鉴的同时予以针对性回避,从而提升工作效率,体现自身报道的独特性。最后,利用新技术在对事件细化的基础上就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目前很多媒体为追求时效性,在未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就开始播报,导致其中细节含糊,引人误解。为提升报道独特性,采编过程中,可以利用新技术对其细节进行整理、挖掘,预测其未来发展,在有效避免报道同质化的基础上,增强独特性。
3.要主动适应媒体环境,提升专业能力
当下,新闻记者应该主动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充分利用融媒体的优势,积极整合资源,走全面发展的道路。但在实际工作中,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现代新闻记者具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作为支撑。第一,从业人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化功底和思辨能力。融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仅是单一的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因此新闻记者务必深刻学习专业知识,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体现自身的专业性。第二,积极学习多项交互的传播手段,改变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及第三方平台,加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同时恪守职业道德。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对此,新闻记者应该深化自我认知,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并围绕角色定位积极开展工作。一方面,需要坚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规范,忠于党和人民,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另一方面还应该积极更新传统观念,改变陋习,主动学习互联网思维和知识,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进行创新报道。
4.在数据分析指导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
在传统采访中,记者都会询问采访对象针对某件事的看法或者感想。但事实证明该问题的回答不仅不会为采访活动提供任何有用信息,反而影响采访者整个采访过程的表现。究其原因,主要是这类问题过于空泛化,缺乏针对性,被采访者大多是普通民众,针对此类问题并未进行过多思考,猛一提问,反而使其紧张。因此,为了保证采访活动的效果,在采访前记者要提前做好功课,对采访对象自身情况、采访议题涉及到的话题等等予以了解,采访过程中需要针对自身问题的设定进行思考和提炼,做到心中有数。
比如,在采访蔬菜滞销的事件中,面对菜农所提问题要在结合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自身主观臆测,可以提问为何当初选择种植这种菜?成本多少?实际收入多少?是否会改变之后的种植计划?等等。获取准确内容后,再去采访蔬菜经纪人、当地相关政府机构负责人等,根据不同采访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才能获取全面、准确的内容,为报道提供可靠依据。
总之,新闻采编工作者要注重使用新技术、新手段,以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质量与效率,在了解自身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着手点,打破传统采编模式,进行自我融合转型。(作者:山西经济日报社 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