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论坛

地市级都市报如何在逆境中转型发展

  近年来,受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纸媒,尤其是都市类报纸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从全国范围来看,几乎每年都有都市类报纸消失在大众的视野里,这其中不乏很多曾经在全国或一定区域内有影响力的所谓“大报”。那么,作为地市级都市报的“小报”,发展前景又如何?又面临怎样的生存压力?如何在压力中寻求转型发展?

地市级都市类报纸的发展脉络

  都市报,狭义上是指中国新闻改革中出现的一种受众定位主要为都市市民的综合报纸。都市报按市场规律办事,依据读者需要采编稿件,全方位报道市民关心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的内容,且可读性强,因此深受读者欢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华西都市报》在成都创刊,中国各省党报纷纷创办都市报并尝试市场化运作。大多数省级都市报采取的是立足省会,辐射全省的发行模式,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占有市场份额,提高报纸的发行量,覆盖全省各个城市,从而在媒体的市场化运作中获得效益最大化。
  在省级机关报纸尝到了创办都市类子报的甜头之后,随后几年,地市级机关报也开始创办地市级的都市类报纸。当然,作为地市级媒体,地市级都市报出版、发行的覆盖范围大多也局限于地市级范围内。虽然覆盖范围有局限性,但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各类传播信息,各类生活、服务信息,以及生活中遇到各类难题后向媒体寻求帮助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在一段时期内也有着强劲的发展势头。

地市级都市报的发展现状

  曾几何时,不管是省级都市报还是地市级都市报,靠着“故事”“娱乐”“批评”这三大件,以贴近读者的“平民新闻”的形象,着实在百姓心中占有一席之地。
  曾几何时,一个城市、一个区域内,同时存在多家都市类报纸,其竞争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几乎是贴身肉搏战。而省级都市报和地市级都市报的竞争也同样激烈。
  然而正是从这诸多激烈的竞争中可以看出,都市报曾经的繁荣,曾经在传统媒体中占有的市场份额不容小觑。但在都市报繁荣的背后,自身也逐步面临着挑战,内容同质化、相互间的恶性竞争、对广告的过分依赖、盈利模式单一等问题逐渐凸显。加之来自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强劲冲击,内外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几乎所有的都市报都面临着生存挑战,不少纸媒不堪重负,或者含泪停刊,或者压缩版面,或者艰难求索。
  以《运城晚报》为例。《运城晚报》是运城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地市级都市类报纸,创刊于2018年,其前身为创刊于2006年的《黄河晨报》。不管是《黄河晨报》还是《运城晚报》,作为运城日报社旗下的一员,都是运城唯一的主流都市报。曾几何时,作为《运城晚报》前身的《黄河晨报》,也像其他都市报一样繁荣发展。近几年,随着传统纸媒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更名为《运城晚报》的这张运城都市报,也在不断探索中前行。

地市级都市报的转型发展初探

  其实,近几年,相对于省级都市报在一个城市拥有数张报纸的情况,地市级都市报的发展压力会稍微小点。但是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大环境的冲击,使发行、广告经营等都市报的经济基础逐渐下滑,因而都市报的日子也都不好过。但这不能成为地市级都市报停滞不前或“破罐子破摔”的理由,而应该在逆境中寻求生存之路。而路在何方?在中心意识、服务意识、经营意识、差异化意识,而且这几个意识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中心意识”,就是以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依托。与党报的服务中心工作有所区别,都市报的“中心意识”是与服务民生相结合的。如从党报党刊的会议报道中,挖掘老百姓关心的新闻点,用都市报的报道语言,对这一新闻点进行重新挖掘、深度解读,让新闻资源最大化,新闻报道更贴近百姓生活。
  “服务意识”,字面意思显而易见,但狭义来看,都市报是为老百姓的生活服务,广义来看,都市报还应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文化繁荣等等。以《运城晚报》为例,今年以来,《运城晚报》增加了生活周刊,每天有两到三个版,从家居、健康、饮食、服饰,到金融、资讯、房产、车市、新业态经济……可谓“五花八门”,不仅拓宽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也生动地反映了运城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形势。
  而“经营意识”是以“服务意识”为依托的。都市报应利用自身市场化的优势,在做好服务的同时,逐步培育并壮大经营客户群体,为都市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再看“差异化意识”。差异化,是都市报发展的必由之路。《运城晚报》从创刊以来,历经几次改版,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一条就是差异化发展。如时政新闻“以小见大”式的差异化报道,市里重大活动中、服务中心工作中的体验式、探访式的差异化报道,还有常规部门活动、政务类新闻处理方式、报道形式的差异化,等等。所有的差异化,不是为了“求不同”,而是在“治顽疾”,让新闻回归本来的面目,让都市类报纸不再沦为部门简报,不再是一幅“不够硬”也“不够软”的尴尬面目,而是彻底回归“平民新闻”。
  地市级都市报,其市场性决定了竞争的不可避免。而应对挑战的最佳方法就是化“挑战”为“机遇”,化被动为主动。从办报理念的转变,到经营理念的转变,同时以人才促进技术革新,不断拓展办报空间、经营空间,打造传媒竞争力,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走向更好、良性的地市级都市报的发展轨道。(作者:运城日报社 王永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6期

  • 第2021-10-15期

  • 第2021-10-14期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10期

  • 第2021-10-09期

  • 第2021-10-01期

  • 第2021-09-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