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世界最大的新闻是什么?当然是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地球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主战场在哪里?当然是中国。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这场伟大的人民战争,史无前例,波澜壮阔,气贯长虹。全国各地的新闻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走奋战在疫情防控的一线,第一时间采访播报最新、最快、最准确的疫情防控信息,普及最实用的预防知识。其中,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通过相机,以亲历者视角,生动地记录了战“疫”前线真实、感动的画面,有力地展现了武汉人曾经历的艰难时刻,及至乌云散后,他们如何背负伤痛,继续前行。
21世纪初,摄影形势风云突变,胶片相机换成了数码相机和手机,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异军突起,让所有的人都可能作为新闻的摄影者和报道者。新闻摄影作为记录的手段,也作为思想表达的一种方式,需要摄影记者依靠经年累月的技巧和经验,去创作出更多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的优秀摄影作品。
一、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摄影与绘画、音乐、文字、视频相比,与社会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具有瞬间形象生动的优势。《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阐释:“以图片的直观形象和简要文字说明结合起来报道新闻、传播信息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这个阐释表明,“新闻”与“信息”是图片的“内核”,图片只是承载“新闻”和“信息”的“外壳”。如果图片里没有“新闻含量”,仅剩图片这种“外壳”,图片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作为一名新闻摄影工作者仅有“身入”还不够,还需要“心入”。在生活中要比别人多一份心,能够敏锐发现某一新闻事实对于当前工作是否有指导意义,能否通过新闻图片吸引最多的观众,在同一个性质的众多事实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在事物进展的过程中,在完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遇见有可能发生的事实并及时用镜头记录下来。新华社记者姚大伟在他的个人摄影作品集《来过》中写到,“用脚去踏寻,用心去思考,用相机去记录,每一次‘来过’,每一段旅程,都会成为生命中历久弥新的回忆。”在拍摄耶鲁沙冷自杀式汽车炸弹恐怖袭击时,面对恶劣的环境,他始终要求自己要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要有熟练的摄影技巧。他特别提出“去看外面的世界,拍摄外面的风景,只带着相机是不够的,还要带着心”。因此,他所拍摄的战地图片“感情真,气氛足、动势强,威势壮”,让人感到可敬、可爱、可信、可学。
二、抓住有价值的瞬间
对摄影记者而言,“留下历史的瞬间容易,要让瞬间成为历史却很难!”面对新闻事件,摄影记者必须迅速调集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对新闻价值的判断,于瞬间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瞬间的获得非常难,需要我们平常工作中所积累的“眼明、手快、脚勤”。
“眼明”,就是发现,在同一事物、同一情节面前,有人激情满怀,有人却无动于衷,这种差别取决于摄影者的观念、情感和认知能力。当代摄影的竞争已不仅仅停留在镜头上,更重要的竞争是在镜头的后面——摄影者的素质。就是摄影记者需要目光如炬的观察力和穿透力,才能通过表象抓住本质,举起镜头有所收获。因此,要下功夫擦亮一双眼睛,培养与众不同的独到视角。
“手快”,就是在刹那间要解决构图用光、设备调焦、神态捕捉等一系列问题的抓拍。客观事物瞬息万变,而突发性新闻又具有不可重复的特点,所以要求摄影记者必须做到及时地掌握信息,快速迅速地反应,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手快”,做好随时按下快门的准备。特别是拍摄体坛赛事,手动的敏捷利落更为关键,必须是目不转睛,步疾手巧。这需要平日多练苦练,熟能生巧,用时才能得心应手,以免和珍贵的新闻场面失之交臂。
“脚勤”,就是践行群众路线,迈开脚步、深入基层的能力。新闻界有两句老话广为流传,“好新闻是走出来的”“脚板底下出新闻”。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都是对基层百姓生活和真情实感的再现,都是深入实地用脚板走出来的。摄影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泡在基层,脚上沾满泥土,心里才能动情,镜头里才有真情,才能创作出有温度的、鲜活的、接地气的、感动人的优秀作品。
三、善于观察捕捉细节
摄影记者不只是摄影师,不能只注意构图、用光、色彩,同时也应该是新闻事件的发现者和思考者。而细节作为视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考验摄影者的观察力和发现力。细节通常不引人注目甚至稍纵即逝,却往往是一幅作品成功的关键。细节除了传递更多信息之外,还能加深图片符号的内涵,更能打动人心、产生共鸣、引起联想。
细微之处见匠心。湖北日报全媒体记者田悦拍摄的一位奋战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最前线的医务工作者在工作间隙的面部细节,“全副武装”的防护设备,被汗水和呵气浸湿的护目镜,略带疲倦却仍炯炯有神的双眸,这张照片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双眼睛,从这双眼睛中,你可能看得出疲劳,看得出一丝忧虑,但那双笃定望向前方的眼神给人的感觉更是坚毅和无畏。这张照片最成功的就是抓住了这双眼睛,抓住了这双眼睛传递出的精神力量!
总之,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要拍摄一些成功的新闻图片,就必须增强自己的新闻敏感性,要手勤、眼明、脚快,更要肯吃苦,努力提高摄影技术水平,多汲取各家之长,立一家之风。许多人都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要说的是:“你今天所拍摄的一幅新闻图片,也许就是明天重要历史瞬间的见证。” (作者:长治日报社 吴瑞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