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多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

太原全面推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

  本报太原10月17日讯(记者任慧君)近日,记者从太原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内四县(区)共有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7项。目前,具有太原市地方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基本列入了国家、省、市、县四级代表性名录,实现了分级保护。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全国现有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原文化部于2010年6月批准设立,是全国首批、山西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范围包括晋中全境和太原、吕梁两市的8个县(区、市),共19个县级行政区域,其中包括太原市所辖的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阳曲县等4县区。
  晋剧、莲花落、太原锣鼓、老陈醋、剪纸、晋祠庙会、琉璃、砖雕等非遗所蕴含的晋商文化、农耕文化、手工文化至今仍然传承有序,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文化形态。截至目前,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县级43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5人、市级136人、县级286人;共有非遗传习展示中心6个,传习基地25个。
  近年来,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紧紧围绕“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建设目标,始终坚持“保护优先、整体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工作理念,多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了解,太原市在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落实财政资金、开展抢救性记录、完善非遗场馆建设、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动“非遗+”助力文旅融合,建设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刘家堡非遗小镇,引进重点非遗项目20余家入驻。下一步,将在太原古县城设立太原市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遗体验展示中心,设立“非遗展示和数字化体验区、非遗直播和研学交流区”两个区域,打造全面展示全市非遗成果的重要公益性文化窗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0-17期

  • 第2021-10-16期

  • 第2021-10-15期

  • 第2021-10-14期

  • 第2021-10-13期

  • 第2021-10-12期

  • 第2021-10-11期

  • 第2021-10-10期

  • 第2021-10-09期

  • 第2021-10-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