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是全媒体的时代。随着国内各大主流纸媒新闻客户端、公众号的纷纷上线且渐渐壮大,媒体融合已成大势,势不可挡地将大大小小的各级媒体席卷裹挟其中。从新华社、《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媒体到地方党报、都市类报纸,再到各类行业媒体、企业媒体,在经营好纸媒的同时,都抽调出精兵强将发展新媒体,打造融媒旗舰。作为工会的机关报,笔者所在的山西工人报也顺应时代需求,在不断深挖专业化报道、下功夫革新传统纸媒的同时,积极推进媒体融合,推出了山西工人报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开设了抖音账号,还根据媒体特质开发了多个针对特殊受众群的、具有专业需求的微信公众号,形成了媒体矩阵。下面,笔者将通过山西工人报的发展实例,对行业媒体在媒体创新发展方面进行的一些尝试,阐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内容为王,立足专业,深入挖掘专业化报道内容
不管是在怎样的传播时代,利用怎样的传播工具、采用怎样的传播形式,传播内容为王,毋庸置疑。这一点反映在行业媒体上,有着自身的特点。既然是行业媒体,不言而喻,除了新闻专业外,还有着本行业的专业性,相对地,也有着对应的受众群体。根据行业特点,根据自己的受众需求,定位媒体的内容,挖掘符合自身定位的报道,才是行业媒体的生存之道。
山西工人报是山西省总工会的机关报,服务于广大工会干部、服务于广大职工,广大工会干部、广大职工是它的受众群体。经过多次改版,在广泛征求受众意见建议后,山西工人报精心打造了针对企业班组职工的“班组”版面、针对工会干部群体的“工会”版面以及为劳动者提供就业、社保、维权信息的“劳动者”版面等针对性强、专业性强、服务性强的专版,受到了广大职工、工会干部及各行各业劳动者的欢迎。以“班组”版面为例,该版面根据企业中的最小细胞——班组的特点,设置了“班组长的管理经”“创新在一线”“走进班组”“师徒情”“一线微故事”“兵头将尾”“星耀一线”等贴近班组职工的栏目,聚焦班组中的人、事、管理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用故事、用知识、用情感将优秀的班组、优秀的班组长、班组的成绩和成长全方位、多角度、有血有肉地呈现出来,为广大基层一线的职工塑造了榜样、分享了经验、传递了力量。还有“工会”版面,面向广大工会干部读者,设置了“工会干部苦乐事”“我是娘家人”“难题帮帮看”等可读性很强的栏目,通过工会干部的日记自诉、工会工作中难点难题的解答、优秀经验的交流,为工会干部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
这些专版的设置,每一个栏目的设置都实实在在地站在读者的角度、为读者考虑,让其能从中受益、读有所获,充分显示出了工人报作为一份工会行业报的专业性、服务性。从广大企业职工、工会干部的积极来搞、互动可以看出,现在,这些专版真正反映了他们的工作、生活,也走进了读者。
二、紧跟时代,创新形式,综合利用新媒介焕发媒体活力
现代社会,技术的进步不断丰富着传媒手段、传播形式,驱动着媒体融合的不断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媒体融合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提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移动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成为各大媒体抢占的重要阵地。一大批主流媒体顺势而为,借助移动传播手段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显示出强劲势态。在媒体融合的环境背景下,行业媒体也应该与时俱进,立足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建立媒体融合机制,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用户基数巨大的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媒体矩阵,输入新媒体新鲜血液,焕发传统媒体的新活力。
山西工人报很早就开始报网融合的探索,近年来更是借着媒体融合的东风,不断尝试新的媒介形式。2014年4月,山西工人报成立了新媒体部,抽调出人马着手开展移动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工作。除了“工运晨读”音频号、“全景晨报”两个微信公众号平稳运行,报社还根据行业媒体的特性和受众群体的需求,成立了不同的项目小组,专门打造经营几个较有针对性的微信公众号。“班前汇”“工会人”两个面向班组职工、工会干部的微信公众号,采用短视频及更多图片、动图,使用更活泼的形式、文字表达,加入更多的互动环节,吸引了很多受众。同时,依据受众特点,报社还延伸打造了“职工e食堂”“职工微影像”两个贴近职工生活、兴趣的微信公众号,一方面教授大家烹调、摄影类的知识,分享学习中的经验、心得;另一方面给大家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这样互动性较强的公众号非常受欢迎。此外,报社还开设了抖音账号,除日常的小视频发布外,还组织过多次大型会议直播报道,让受众在第一时间最直观地了解现场,反响很好。
以上是笔者在参与山西工人报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获得的一点心得体会。同时,笔者也发现了行业媒体在转型中存在的一些有待改进的问题。比如,媒体融合深度不够,很多方面还停留在机械的纸媒加新媒体的层面,很多好的题材并没有做到有机运用各种媒介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挖掘,新媒体报道的优势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媒体融合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不断革新的过程,行业媒体应当不断摸索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在探索中逐步深化融合。
郭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