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相较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山西省在十年时间中,优化了人口性别比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大幅度提升了人口受教育程度。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5年,在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口径中,位居第四,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
人口是第一资源,与城市未来发展直接相关。如何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建设,推动山西人口红利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完善相关社会政策,对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经济进一步增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红利理论
传统人口红利理论通常从物质资本供给的角度解释第一次人口红利源泉,强调人口抚养比下降带来储蓄率提高,因而有利于经济增长,此外另一个人口红利的特征是劳动年龄人口的持续增加,并且占总人口比重较大。也就是说,在人口规模足够大的情况下,需要赡养和抚养的老年人口和未成年人口比例较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充足,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创造出一个高储蓄、高投资和高增长的局面。
二、山西省人口数量红利构成及发展态势
人口数量红利是指因劳动力比重增加表现出来的经济增长趋势。山西省人口数量红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社会抚养负担较轻
少儿人口比重低于全国水平,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与全国基本持平。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山西省全省常住人口中,0岁—14岁人口占比16.35%,相较第六次人口普查下降了0.75%。对比全国0岁—14岁人口占比17.95%,山西省少年人口比重明显低于全国水平。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8.92%,与全国水平基本保持一致。一般认为人口总抚养比不超过50%即存在人口红利,人口总抚养比由少年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构成,山西省此次普查下的总抚养比为41.34%,远低于全国45.88%的总抚养比,在总计31个省份的统计口径中名列前十,山西省人口抚养比仍处于“低抚养比”阶段。
(二)劳动年龄人口资源潜力巨大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山西省15岁—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2470万人,占比70.75%,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在总计31个省份的统计口径中名列前十。此外,山西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低于全国水平。总体来看,全省社会劳动力供给充足。
(三)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规模不断扩大
2020年流动人口为967万人。流动人口中,省外流入人口为162万人,省内流动人口为80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415万人,增长75.25%。其中,省外流入人口增加68.88万人人,增长73.94%。
山西省社会抚养负担较轻,劳动年龄人口资源潜力巨大,流动人口资源丰富,人口结构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态势,正是处于人口红利的窗口期。
三、山西省第二次人口红利构成及发展态势
我国获得第一次人口红利的经验表明,获得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不仅在于较高的储蓄率即资本供给,更在于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经济发展理论和经验表明,提升投资回报率,最重要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人力资本,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也要靠人力资本的提升。具体而言,山西省的城乡结构、人口素质、年龄构成等要素呈现良好态势发展,在第二次人口红利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一)城乡结构明显优化,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推进
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183万人,农村人口为1308万人,城镇化率为62.5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467万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14.48%。城镇空间范围扩大,城市的承载能力大大提升。
(二)人口素质明显提升,人力资本红利进一步拓展
人力资本红利是指通过增加劳动力人力资本投入以实现高质量劳动力供给、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动力。该红利的实现依赖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供高质量劳动力、增加个人资本积累、促进未来老龄化红利形成。全省在“普九”义务教育、积极优化教育资源、调整教育结构、扩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全面有效地提高了全省人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教育发展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扩张,在研究中一般用“受教育年限”来度量。全省受教育年限为10.45年,远高于全国9.91的水平,在总计31个省份的统计口径中位列第四。在全省11个市中,太原市平均受教育年限在11年以上,可见太原集中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总体劳动力素质为省内最高。相较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每十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翻了一倍,达到17358人。
文盲率、半文盲率的大幅度下降和文盲、半文盲人口的大量减少是人口素质总体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全省文盲人口仅存42万,相较第六次人口普查的2.13%的文盲率,1.21%的文盲率再创新低。
(三)少子化趋势明显,第二次人口红利正在凸显
一方面是少子化趋势明显,山西省少年抚养比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37.94%下降到了2020年的23.11%。受到生育观念转变影响以及抚养成本的经济压力影响,妇女生育意愿下降,尽管在2013年“单独二孩”政策、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的推动和缓解下,山西省出生率有所回升,少年儿童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少年抚养比也随之回升,但是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第二次人口红利的积极影响正在凸显,第二次人口红利是指由于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潜在的老年人口经济潜力包括人力资本的潜在储备和消费储蓄的潜在储备以及由于低生育率所带来的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实物资本的投资。老年人口是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核心,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低龄的城市老人。
四、山西省人口红利的对策思考
中国经济增长靠什么?目前我国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2.6亿,占总人口比重18.7%,其中65岁以上人口1.9亿。在这样一个老龄社会,把老年人口作为另一个核心,把老年人口对经济增长做出的贡献纳入考量,积极拥抱第二次人口红利。在这样的局面下,经济增长既需要供给侧效应,也需要需求侧效应,既需要老年人作为劳动力、人力资本和创新驱动的主体,也需要老年人作为消费者用储蓄带动消费带动生产带动银发经济。
尽管山西省人口红利优势明显,但是仍然存在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低、人口流失等亟待解决的压力。如何利用现有的人口红利使其在未来激发出巨大潜力,将人口数量红利转变为人口质量红利,将第一次人口红利转化为第二次人口红利,在新时代凸显山西省人口红利的新优势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开展:
(一)提高教育水平,扩大教育资源
加大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以用较高的投资回报率来释放山西省较高的储蓄率潜能。教育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方面,数量和质量,也就是普及义务教育和延长受教育年限。在进一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延长受教育年限,也就是加大对于学前教育的普及和投入以及高中以后的高等教育。据分析,教育的社会回报率随着受教育程度越高而递减。因此,学前教育在有限资源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可以更加提前地发挥教育阻隔贫困代际传递的功能,更对于培养下一代高素质劳动力有重要帮助,同时也是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途径之一。
(二)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制度供给
一般认为,为了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冲击,需要提前20年—30年政府、社会及家庭共同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强化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健全与完善;调整和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完善保险政策;健全和完善长期照护制度,以尽早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发展的社会化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化老龄服务体系。
(三)充分促进老年人口再就业,合理引导人口流动
2021年是山西省转型升级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转型出雏型的关键年。山西省老年人口具有实战经验丰富、受教育程度高的高人力资本特征。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发挥政府帮扶作用,提高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率。在保障老年人口基本退休权利的基础上,提高老年人口退休后收入水平,提升退休生活质量的同时发挥余热,积极参与到劳动力市场中,发挥其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与适应力。针对人力资本存量较低的群体,推进终生学习理念,加强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扩大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
山西省作为人口流出大省,2010至2020十年间人口减少了约80万人,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是关键。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聚焦打造一流创新生态,聚焦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吸引离晋劳动年龄人口返晋,吸引高学历、高技术、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晋。
山西省人口红利期进入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目前开启第二次人口红利条件充足。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应从教育资源、社会保障、就业产业结构、人口流动机制以及人口素质提升方面来应对人口红利的严峻挑战,利用好山西省现有的人口红利优势,以激发山西省未来人口红利的发展潜力。(作者:中国经济时报社 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