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区域新闻·大同

浑源:发展文旅产业 赓续城市文脉

  近年来,浑源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当前与长远兼顾,通过“三提升三促进”的方式,大力推进城市更新,赋能文旅振兴,为打造与北岳所在地相匹配、名副其实的市域副中心城市而持续发力。

提升站位,促进规划引领与文脉传承和谐统一

  多年来,浑源县双管齐下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
  一是高点布局、高位推进。县委全会将城市更新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严格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紧紧围绕加快城市建设、保护历史名城的规划思路,聘请艾奕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多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县城规划设计,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十多次城市规划设计汇报会,并邀请多名省市规划设计教授、名家参与规划审议会议,采纳多方意见建议。
  二是理念引领、规划先行。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准确把握和传承城市历史文脉的精髓,深度挖掘和梳理恒岳大地独有的文脉,把厚道浑源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体现和落实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全过程。目前,《浑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4-2035)》《浑源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已完成成果编制,完成了国土空间和城市风貌规划编制,对县城空间布局进行了重大调整,明晰了古城、老城、新城、水城边界,构建起了科学有效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

提升品质,促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

  “全力推进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积极回应广大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期盼,在‘浑源古城’建设过程中,持续增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古城保护和改善民生双赢。”该县相关负责人说。
  为此,该县不断提升挖掘和修缮的科学化水平,根据古城内文物保护单位位置、周边环境、历史考证等客观因素,科学布局历史街区修复,积极筹措资金恢复21座复古建筑和构筑物,修复古建筑160多座,再现古城风貌;全面整治历史街区周边环境,恢复街巷肌理,将3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寺、圆觉寺、文庙以及浑州署与古城内的古民居有序连接起来,让市民享受古韵文化。
  与此同时,该县还不断提升保护和管理的精细化水平。“我们对14处历史建筑物开展了历史建筑认定、挂牌、建档工作。”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持续加强制度顶层设计,制定了详细的历史建筑保护工作机制,建立起分类科学、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确保各时期重要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
  不断提升利用和展示的现代化水平,坚决摒弃文物保护中“等、靠、要”思想,通过文物认养的方式,发挥其不同的作用,积极破解文物保护、利用与展示的难题,让大批文物、古迹、遗产“活”起来。目前,麻家大院、恒沙钟艺已经成为市民免费参观的艺术展览馆,州衙的部分建筑正被改造为集古建风格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民俗宾馆。

提升内涵,促进城市更新与文化自信相辅相成

  浑源县始终将城市更新作为提升城市内涵的重要抓手,坚持古今融汇,留住自身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基因”,推动城市建筑风格承古开新。近日,生活在该县恒山路和永安西街的居民惊喜地发现,经过一番施工后,道路两侧的人行道进行了重新的铺装,外立面也得到了整治,整个街面显得井井有条,焕然一新。
  今年以来,该县共实施了11条道路提质工程,拆除不协调建筑和消极空间6.3万平方米。同时,为了突出文化元素,留住城市特色“基因”,在推进城市更新过程中,该县还提炼出一批凸显浑源文化特色的经典元素和标志性符号,融入道路铺装、公共设施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中。目前,已经有浑州八景、北岳真行图、忍冬纹等5000余幅具有浑源特色的文化符号展现在市民面前。
  在城市的一些细节之处,该县也是下足了“绣花功夫”。遵循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的原则,在人流量大、位置显眼的主次干道旁,精心打造集自然景观、居民休憩于一体的景观小品57处;根据城市维度和空间,合理布局了15组浑源传统手工艺人的人物铜塑像,通过城市风貌的更新唤回了久违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薄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1-28期

  • 第2021-11-27期

  • 第2021-11-26期

  • 第2021-11-25期

  • 第2021-11-24期

  • 第2021-11-23期

  • 第2021-11-23期

  • 第2021-11-22期

  • 第2021-11-21期

  • 第2021-11-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