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是“怎样炼成的”?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一是转型早。长治产业转型之路很早就开始起步,2017年被列为全国首批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不过是一个新起点。二是跨步跑。在长治,你仿佛在空气里都能闻到勇毅前行的气息。他们的转型步子迈得快,迈得实,迈得准,没有彷徨,不耍虚招,避免弯路。三是效果好。如今的长治,百业成行,百姓安乐,整个城市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如果说转型早会抢得先机,占有“天时”,那地利条件并不算十分优越的长治,通过不断出台利才惠企政策,弥补区位短板,填平地理鸿沟,成就了“地利”;引来人才,厚待人才,为长治打造了很好的“人设”,众多外来人才企业成为在兹念兹、乐业安居的新长治人,获得了“人和”。
长治的产业转型升级示范路,给人三条启示:一是要善于运用资源,做能源革命的“排头兵”。稀缺而不可再生的资源永远是财富而不是“诅咒”,正像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那样,要充分认识煤炭资源,善用巧用煤炭资源,在此基础上做好“煤炭+新产业”这篇大文章。二是要敢于破除藩篱,建高端人才的“聚宝盆”。地处上党盆地的长治,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创造性的引资引智政策。这些政策实实在在落地到位,让这个盆地成为人才的“聚集地”,使四面八方怀揣梦想而来的高端人才生活如鱼得水,事业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成为这些人才企业的“聚宝盆”,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外来人才企业的多方共赢。三是要乐于真诚付出,当外来企业的“娘家人”。这个“娘家人”,不索要“财礼”,而是带上丰厚的“嫁妆”,在用地用电用人等方面,给予企业更多的便利和关心,让企业家一心一意搞创业,千方百计谋发展。企业好,经济才能好。创业的乐土,一定是生活的乐土,这是一个规律。
马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