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中的多种珍贵文化遗产如昆曲、古琴、书法、篆刻、皮影、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等,在山西这片古老而沃饶的文化土地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2003年,古琴艺术入选联合国第二批非遗名录,促使这项古老的高雅艺术获得重生。回顾山西古琴艺术百年来艰难传承,一线独存,脉络依然清晰可循,这是众多三晋琴坛前辈呕心沥血的回报。
泛川派是浙派、虞山派、广陵派三者与蜀派合流后形成的琴派,起源于清代咸丰年间。泛川派影响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区域是湖南、山西、辽宁。整整一百年前,泛川派琴家彭祉卿、顾梅羹、沈伯重先生莅晋授琴,与此前入晋的顾卓群一道,正式拉开了山西泛川派古琴艺术的帷幕。
民国八年(1919),泛川派琴家顾卓群受山西当局邀请,赴晋传琴,担任自省堂鼓琴之职。顾家世代操缦,顾卓群之父顾玉成,人称“百瓶斋老人”,为泛川开山祖师张孔山的嫡传弟子,有《百瓶斋琴谱》传世。因此,山西最早的泛川派琴人是第三代传人顾卓群。1920年仲春,顾卓群、李冠亭、招鉴芬、孙净尘、傅侠仙、李德懋等人在太原创立元音琴社,顾卓群担任元音琴社首任教师,开始传授泛川派琴曲《忆故人》《平沙落雁》《醉渔唱晚》等。其中,广东人招鉴芬为顾卓群入晋之前的早期弟子,后供职于太原邮局,是早期山西泛川派的重要影响源之一。1921年,顾卓群举荐侄子顾梅羹与泛川派彭祉卿、沈伯重、杨友三等名家入晋授琴,同时在山西育才馆、山西国民师范学校教授古琴艺术。彭祉卿、顾梅羹、沈伯重、杨友三呕心沥血,在短短的三年内撰写了多种雅乐专著,印行教学琴谱,斫制琴生用琴,培养古琴人才上百人。
彭、顾等琴家离晋后,山西泛川派古琴艺术的传承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25年前后,彭祉卿、顾梅羹的亲授弟子、山西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科学生、河北交河人王梅岩留校继续教授古琴,并编纂《琴学常识》一书印行。1929年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雅乐科学生、祁县人郭少仙、程继元师从王梅岩学琴。郭少仙后来增订其师王梅岩的《琴学常识》,并撰有多种琴学论文,收集古代名琴八张,是山西本土研究古琴最深入的学者。
顾梅羹早期弟子、山西国民师范学生、盂县人高寿田,1946年在太原文庙成立唐风琴社,教授李庆天胞弟李庆中、张亮垣等人。晚年的李庆中感于古琴艺术式微严重,遂于1994年开始广发传单,免费教琴,山西后学开始积极响应。2003年,唐风琴社复社。如今,山西泛川派古琴艺术已呈星火燎原之势。
古琴艺术作为中国古代最高雅的艺术形式之一,一直是小众文人艺术。山西泛川派古琴艺术作为百年来山西琴艺的主流,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在这个百年历史节点,整理山西泛川派古琴遗产,挖掘历史资料,搜集古琴实物,总结山西泛川派的风格特点,都是亟待开展的工作。一百年,应该是一个新的开始。
樊佳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