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千年古堡如何焕发新的光彩?

——张壁古堡以赛事赋能文旅产业发展探析

  • 近年来,张壁古堡举办的各类体育赛事成为景区新亮点。 本报首席记者栗美霞摄

  •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   2021年11月26日,在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上,张壁古堡精彩亮相,引发不少主流媒体关注,也吸引了省外众多游客到张壁古堡旅游度假。
      “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旅游特色景观名镇名村”……近年来,张壁古堡这座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镇身上贴着不少“标签”。
      如今,张壁古堡不断在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创新,千年古堡的悠远、禅弓射箭比赛的激情奏响了独具特色的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乐章。

    发展“体育+”,不断提升景区品位

      2021年10月10日,晋城市体校的李森蕊第一次到张壁古堡参加禅弓射箭比赛暨古堡穿越赛道测评活动,就被古堡特色深深吸引。
      “这里与国内著名景区平遥古城、王家大院、绵山旅游区毗邻,有着‘中国星象第一村’的称号,特意过来玩一下。”张堡古堡的风景让李森蕊感到不虚此行。
      在古堡穿越赛道测评活动中,赛道途径魁星楼、少林禅弓院、校军场、古槐客栈、槐抱柳等景点,运动员比赛之余,将古堡风光尽收眼底。
      值得关注的是,本次比赛结束后,景区留下部分赛道作为经典项目长期运营,为培养大众射箭兴趣、推动射箭运动发展贡献力量。
      其实,在“体育+”发展方面,张壁古堡蓄力已久……自2018年以来,全国传统射箭比赛连续4年在张壁古堡举行,吸引了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近1000名射箭爱好者、著名射手参赛,开启了“体育+旅游”跨界融合新模式;2019年5月11日,举办了“介休农商行杯”自行车比赛,赛道连接张壁古堡核心景区和休闲度假区,凭借沿途的风景、合理的规划、周密的组织,吸引了600多名人员参赛,带火了周边的南庄、兴地村等乡村旅游线路。
      近年来,张壁古堡在发展“体育+旅游”项目上做了很多尝试,特别是体育赛事的举办,为景区实现多元化、多层次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旅融合,文化为旅游业态赋能

      对于张壁古堡来说,只有迈开第一步,才能走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作为2021年禅弓射箭比赛赛事的执行方,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路杨认为,办赛模式只有结合文化资源、旅游资源才能打造更多吸睛点。
      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体旅融合发展,丰富景区业态,打造景区新亮点,张壁古堡深挖地域文化元素,开展了禅弓文化讲堂、禅弓礼射研学、游客竞射体验、射箭裁判业务培训等活动,并将少林禅弓作为一项体育运动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2020年8月,张壁古堡少林禅弓被山西省体育局评定为“山西省体育产业示范项目”。
      路杨表示,近年来,张壁古堡举办的各类赛事的品牌影响力持续增强,赛事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通过融合当地的传统文化为旅游赋能,为乡村振兴赋能。
      不断推陈出新的背后,是张壁古堡探索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赛事特色化,提升古堡游美誉;通过赛事品牌化,积攒古堡游人气;通过赛事民俗化,展示古堡游亮点。”路杨介绍,赛事期间游客人数比节假日明显增多,同时也带动了餐饮、住宿、农副产品的消费。
      让游客一路有看头,一路有惊奇,来了还想来,这就是“体育+旅游”背后最朴素的追求。

    发挥优势,创建全新文旅模式

      2021年9月25日,“2021中国形意拳高峰论坛暨名家展演”在张壁古堡举行,同时,张壁古堡荣获“形意拳小镇”称号;9月29日,张壁棋院揭牌暨中华围棋文化大展在张壁古堡举办,中国棋界两位代表人物聂卫平、王汝南莅临。传统围棋文化在张壁棋院落地,使“围棋+旅游”市场在张壁古堡焕发新的魅力。
      武术为媒,赛事搭台,文旅唱戏,张壁古堡始终期待将“体育+”的融合戏唱得越来越响亮。
      在山西凯嘉张壁古堡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申玉山看来,文化、体育、旅游三者是一个非常好的融合体。他认为,可以让文化在旅游、体育中得到传承,在体育中把旅游、文化融合起来,创新构建起“体育+文化+旅游”的全新运作模式。尤其是张壁古堡拥有很多的旅游资源、良好的体育基础和深厚的千年文化,在这三者的融合中应有更多的实践和尝试。
      用山西大学教授、山西省政府旅游咨询专家张世满的话说,张壁古堡的融合实践放在山西全域依然值得借鉴。
      “未来,张壁古堡将继续围绕‘古军事’核心文化,完善基础设施,引入康养类、亲子类等体育项目,营造‘拥抱自然,感受馈赠’的赛事主题。”申玉山说,“接下来,按照景区规划,将延伸滑步车、山地自行车、八段锦、形意拳、围棋等主题内容,着力推进禅弓射箭古堡穿越模式,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推进旅游产业与文化、体育、康养发展的深度融合,培育更多旅游新业态,促进景区走出以门票为主导的产业格局。”

    本报首席记者栗美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1-11期

    • 第2022-01-10期

    • 第2022-01-09期

    • 第2022-01-08期

    • 第2022-01-07期

    • 第2022-01-06期

    • 第2022-01-05期

    • 第2022-01-01期

    • 第2021-12-31期

    • 第2021-12-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