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书学》杂志2018年第7期刊发了刘瑞鹏《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与审美观照》一文,在杂志刊发之初我即粗略一过,近日闲暇又翻出杂志细读一通,除了可以看出其学术研究的深度之外,亦能说明其学术研究的广度。瑞鹏近些年在《中国书法》杂志发表的文章多达十余篇,其研究领域涉及书法史、书法理论及书法美学,而范围主要在明清两代。
近年来书法研究者对明清时期一些书家的关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一时期的书家史料留存较多,对于研究者来说可以寻找不同的角度方向去论证其观点。祝允明作为明代中期的代表书家,研究者故而层出不穷,但从当下研究现状来看,往往是人云亦云,真正写出有价值、有新意的文章寥寥无几。然而我从《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与审美观照》一文中却看到不同于当下普遍研究现状的一面。此文是以祝允明的书学思想为主线,将祝允明的书学思想与审美观念二者结合起来探讨其内在渊源,这一点尤为难得。一般来说当下研究者论及某位书家的书学思想,其注重层面只是在于书论,论及审美则注重品评。平心而论,思想与审美二者是有其内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存在,但是,若将思想与审美分开来看,其结论往往失之于片面。而此文则通过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与其审美相结合论述,精准把握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联,这在当下诸多研究祝允明的学术文章中尤为难得。
在《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确立与审美观照》一文中,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广”而“精”和充满辩证思维。首先是“广”,在引文中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在撰写此文时所涉猎的广度,其称“若想提炼、解读祝允明之书学思想,不仅要分析其取法渊源、传世作品,还要厘清其书论著作及同时代或相近时代人的题跋、笔记、诗文等文献史料。只有这样,对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分析方可全面到位。”该文中有一点非常值得注意,就是在研究祝允明的同时并非只是着眼于祝允明,而是通过其同时代或相近时代人来综合考察。比如在论述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取法渊源中就考察了文徵明、文彭、王世贞等同时代之人,同时又从其他时人的书画题跋和笔记中补充了诸如张芝、韦诞、皇象、索靖、孙过庭等其他师承对象,其考察范围不可谓不广,当然,这得益于作者多年的学术积累。除此之外,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并非完全拘泥于文献史料的束缚,而是思考、分析得出的见解。作者敏锐地从祝允明小楷中窥见宋克小楷《七姬权厝》对祝氏书风的影响,从而证实了祝允明书学思想不仅受古代书家思想的影响,而且亦受到时人的熏染。
其次是“精”,就书学思想类的学术文章来说,研究者一般多依赖于零星的书论、题跋缀集,这也往往造成文章结构和内容过于枯燥和乏味,而且往往牵强附会。该文却巧妙地避免了这些问题,其大量运用图版资料来佐证观点,这种用图像学与文献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整个文章结构的衔接十分自然。作者在论祝允明书学思想的孕育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图录文献和实物原件后,将祝允明的书法成就归纳为小楷、楷书、行楷、行书、行草、章草、今草这七类。
一般来说,祝允明的书法成就主要集中在行草和小楷方面,而其却能更深层次的发掘详细分类,尤其是对祝允明章草的研究,这在一般研究祝允明的文章中是十分罕见的。而作者则通过详实的文献史料论证祝允明书法的章草古趣跌宕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填补、充实了祝氏取法的空白。祝允明一生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和小楷面貌示人,多数研究者也是以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于祝允明的篆隶书并无论述,这是因为祝允明一生作篆隶甚少,所以一般研究者也并未论及。
对于祝允明缘何不做篆隶,作者则给出了自己的推测,即祝允明很可能是受到苏轼、黄庭坚的影响,其后又通过文献史料证明并得出结论,就是因篆隶书体自身的局限性导致其并不适合在书写长篇诗文中任情恣意,故祝允明弃置不为。针对祝允明不同书体在不同时期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作者也在文章中给出答案:这是祝允明“从心所欲不逾矩”书学思想的一种体验和尝试,也是其书学思想的孕育和形成过程。由此可以看出,此文的研究不是流于表象的简单分析,而是能够深层次发掘祝允明的书学思想和书法作品之间的内在关联,通过书学思想论述其作品审美,反之又通过书法作品来佐证其书学思想,所以其研究程度又谓之“精”。
此外,整个文章也充满了辩证思维,其思辩能力之强亦可见一斑。作者在《祝允明书学思想之辩证提出》一节中指出:祝允明的书法理论和美学思想均是在书法实践及当时社会思潮影响下产生的,无论祝允明主动还是被动接受,都是形成其独立见解的因子。在此,作者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即“正面主动”和“反面被动”这一对概念,这是其经过大量收集史料和深刻思考所得出的总结性结论。如果说祝允明在选择取法师承方面是主动接受的话,那么其身处吴门地区受到宋克等时人的影响则属于被动接受,这二者并不矛盾,任何一个书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其时代因素,一时有一时之风貌。此即清翁方纲所谓“书势自定时代”,近世书家胡小石也曾说:“书法家崛起于一个时代之中,却不能飞出一个时代之外。”该文以其极具辩证的思维指出祝允明书学思想形成的两种接受方式,并将两者结合相互论证,同时也指出祝允明的书法创作与书学思想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是祝允明书法实践的成功为其书学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实践支撑,反之其书学思想的确立也为其书法创作找到了理论依据。纵观此文,其史料详实、角度全面、结构严谨,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史料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作者:山西大学 姚国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