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中,对于如何培育年轻一代文物人才储备提出了创新性、开拓性的举措,因为培养更多更专业的文物全科人才,是一个时代的迫切需求。
中国待修复的文物有1000多万件,而文物修复工作者仅有2000多人。文博专业报考长年遇冷,跨专业招聘又难以满足岗位所需。
面对迫切的时代需求,今年山西出台《文物全科人才免费定向培养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用5年时间,为基层文博单位输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
这项勇担文物保护责任的实际行动,在全国文物系统尚属首例,在我省文物保护史上更是首创。
9月首批新生将走进山西大学文物专业的大门
丰富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记录着华夏文明的起伏与走向,山西作为“华夏文明的摇篮”,更是拥有“地上文物看山西”的美誉。
正因为我省是文物资源富集的大省,文物数量多且分布广、品质高,所以保护任务繁重,安全压力巨大。省文物局人事教育处(机关党委)处长刘刚认为我省文物保护中最大的难点在于大量的文物资源分布的比较散、不集中,大多分布在乡村。如果把我省的文物保护比喻成一个金字塔,塔尖是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779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多年的投入和保护保存状况已经趋于良好,那么处于塔底这4万多处低级别文物,由于历史欠账原因较多,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县级以下的地域空心化比较严重,再加上基层的工作环境、待遇等没办法跟一线二线城市比,所以基层文物保护队伍总量少、专业人才严重缺乏。
在这种现状下,培养一支能系统掌握考古、文物建筑、博物馆的文物全科人才队伍是保护文物很重要的工作之一。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陈小三认为:“我省文物全科人才的培养,要紧扣我省文物资源的特点——地上文物分布数量非常多、非常广泛,地下文物考古资源又非常丰富,在各个地方还有大量的博物馆要建设发展,文物全科人才培养就围绕着考古文物建筑和博物馆相关知识来展开。”
高考已经结束,“文物全科人才”已经列入高考生报志愿的选择。今年新学期,第一批新生将走进山西大学文物专业的大门。而在高考前夕出台的《实施办法》也给报考该文物专业的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刘刚说:“这批学生确实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他们在入学的时候,等于就已经就业了,没有就业压力,可以潜心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文物全科人才毕业以后,直接可以持我们签订的协议定向就业单位,县级以下文博事业单位入职入编。”
怎样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文博工作者?
华夏从来多匠人,情怀悠悠默无闻。
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的件件精美的文物背后,是一群默默奉献的文博工作者们的用心守护。是他们用一双双妙手,让那一件件精美的器物从落满尘灰的历史间苏醒,重新回到光彩夺目的样子。
山西博物院的工作人员孙文艳,在2018年主持修复了一个长子县藏的经卷。当时收到经卷时,病害特别严重,不但脆化,残缺了很大一部分,还存在被割裂成好几段的情况。当时有一种声音说,把它修成手卷,就会修得很美。但孙文艳不同意,她说:“我们不能把簿记修成手卷,那样其实就改变了文物自身的价值。”
于是她将这批经卷掉落的碎片像拼图一样一点一点拼回去,然后开始补虫洞,补完以后,边缘大概就1到2毫米。他们会用厚度仪,看它透光性的问题怎么样,看它的帘纹,取3到5个点去追求一个平均值。酸对于纸质文物来说,具有潜在性的危害,后期她们用植物染料,染完色让它在颜色上跟文物达到一致。
看着孙文艳当时修复的视频,听着她的讲述,记者确实能感受到文物修复工作的难度很大。孙文艳笑着说:“它是不好修,它要好修,那要我们做保护修复的人干什么!”
这就是一个合格的文博工作者发自内心的声音。
为了让我省定向培养的文物全科人才尽快上手,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广泛参考了国内外的高等院校、兄弟单位的做法。大概有两年半的时间,学生们要在校内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一年半的时间,是要到田野、到野外参与到考古发掘、博物馆陈列设计、古建筑的测绘、保护、修缮等相关的过程中去,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和书本的理论知识相结合。陈小三说:“这些学生是要回到生源地工作的,鉴于他对自己生源地的了解,也掌握了相关的理论知识,是有便利的条件来开展相关工作,而这个里面含有专业的知识,有乡情、有亲情的牵绊,我想这些人会成为地方上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长久保护的一支骨干性的力量。”
新鲜血液的融入,必定会激活文物行业的一池春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王晓毅说:“我们利用5年的时间,每个县培养5个人,他又能再从事文物考古工作30年,未来我们30至40年,整个山西的文物事业将打造一个牢固的根基。现在已经有好多省在向我们打听、取经,我也希望我省开了这个头以后各省都能这样做,那样的话,我们全国的文物事业会越做越好。”
青年才俊参与文物保护缓解基层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
著名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叫《假如有一位年轻的考古工作者来问道》,其中,他这样写道:“我要向这个青年人来道喜,他选择了一个前途无量的专业”。
陈小三说,张先生的这句话放在我们今天仍然是合适的,在我们民族振兴的道路上,他一定离不开我们对古老文化的解释。而代表了我们文化的这些珍贵的建筑,他们散落在山西的各个地方,需要我们这些人深入一线来发掘它们、阐释它们、保护利用它们这些重要的价值,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文化资源,建立我们自己的文化自信。
《实施办法》中,我省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为县以下基层文博单位输送600名文物全科人才。陈小三认为,文博工作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一个工作,相对来说比较辛苦,除了具备专业知识之外,更需要有一种工作的热情。今天青年学子从事文物考古工作,不能要求大家有献身精神,但是也应该多一份热爱、多一份温度、多一份对这个专业的喜欢。这也是他对今年文物全科新生的希望。
随着定向免费的文物全科人才培养方式这项政策的落地实施,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有志于文物保护事业的青年才俊参与到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缓解基层人才严重短缺的现状,让文物工作在沧桑巨变中坚守薪火相传,有力叩响中华文脉的历史回音。
本报记者王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