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践悟

县级融媒体如何提升主题报道传播效能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县级融媒体作为基层舆论主阵地,担负着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最后一公里”的重任。在引导群众、服务群众方面有着中央媒体、省级媒体所不及的本土优势。而主题报道作为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战略规划、社会热点等内容所采制的新闻产品,不仅关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也直接影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好的主题宣传报道应该是鲜活的、有人情味的、带烟火气的。因此,如何让主题报道“叫好”又“叫座”,做好选题策划和创新表达,一直是主流媒体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好的主题报道应该是跑出来的。县级融媒体作为最贴近群众的新闻力量,想要获得好素材,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用“脚力”加强基层调查研究。主题报道所谓的宏大叙事,并不是画面宏伟,也不是辞藻华丽,越是讲述大事越要从细微处找细节,而细节都是靠媒体人发挥“脚力”才能获得。脚力足,才能深入基层、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一次下乡工作中,我偶然在路边看到农户在售卖新鲜的黄花菜。由于新鲜黄花菜在本地非常少见,于是在和农户拉起家常初步了解后,我又前往黄花菜种植地进一步采访,发现这是一个“乡镇+公司+农户”的全新种植模式:乡镇引进公司进行农业转型发展,先将黄花菜进行小面积试植,让当地农户看到超过传统种植几倍的收益后,提升了种植的信心和热情,从而进行大面积连片种植,带来了公司和农户的双赢。小小黄花菜也就成了“农业转型发展、农民增收致富”这一重大主题的小切口。通过记者脚力获得的新闻《小黄花释放“大能量”》,最终以偶遇的卖菜农户一家展开报道。播出后在当地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也为当地农业转型树立了榜样。
  好的主题报道淬炼“眼力”是关键。记者既是新闻的报道者,也是时代的记录者、社会的瞭望者。县级融媒体记者要做到不浮不躁,不断淬炼观察力、发现力、判断力、辨别力,从容地在海量信息中甄别社会新风尚,为党和政府凝聚民心、汇聚力量。做到既见人之所见,亦见人之所未见。凭借“好眼力”,坚守基层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做好主题报道更要提升记者的“脑力”。互联网时代,随着传播方式的转变,新媒体发展势不可挡,县级融媒体如何适应传播新形式,利用新媒体语态使主题报道更出彩,需要每个媒体人主动分析思考。2021年10月,一场六十年不遇的强降雨突然来袭,我带领所在融媒体中心全体一线人员肩扛摄像机,手握话筒,站在齐腰深的水中采访报道,及时发回现场报道60余条、主题报道20余条。以短视频形式进行的主题报道《宋古乡南桥头村全民动员装沙袋、固堤坝、护家园》《张志胜:永不“褪色”老党员》,阅读量分别高达48万次和22万次。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我所在融媒体中心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报道,形成全民战“疫”的宣传攻势,将党和政府的防疫措施、相关政策以及防控要求及时传达到全市的每一个角落。通过千里连线形式推送的主题报道《抗疫前线:我们本土的六名医护人员,你们在武汉还好吗?》播出后,收获了无数感动,鼓舞了全社会抗疫的士气;在欢迎“抗疫英雄回家”的报道中我们采用了快手直播、抖音等形式进行主题报道,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关注。
  好的主题报道还要修炼好“笔力”。作为县级融媒体记者,要熟练运用好三大报道方式,即:以小见大法、对比法、体验法。“以小见大法”,顾名思义就是要从小处入手,以一人一户或者一个地区的变化为切入点;“对比法”,就是通过表现一人一户、一个地区的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来反映政策的落实、生活的变迁。我曾就当地中药材种植促进农业转型事例进行主题报道,报道中充分运用了对比手法。当时由于天旱,农户的传统农作物玉米几乎绝收,而套种在地里的柴胡喜获丰收。我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比讲述了农户分别种植玉米和柴胡获得截然不同的收入,采访同期声中农户也通过两组数据现身说法,很有说服力,结尾处采用记者手记的形式体现了记者的感受和观点,播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和加快了中药材种植的发展;而“体验法”则多用于一个新事物的出现,例如郑太高铁开通,对于很多县市来说,开通“高铁”是个新鲜事,是群众高度关注的事件,采用体验式报道,记者亲自坐首发列车体验“中国速度”,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媒体时代,县级融媒体的新闻采写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但是主题报道受到范围、题材、人才储备限制,导致各类新闻主题报道有时会不尽如人意,加之各类新兴媒介的快速发展,给县级融媒体带来更多挑战和压力。因此,县级融媒体新闻工作者必须要科学化、合理化地利用各类先进新媒体技术与新媒体采编策略,展开“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传播模式,并且能够精准选取各类新闻主题报道的角度,为受众提供与众不同的主题新闻宣传报道。
  总之,无论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如何变化,好的内容仍然是核心竞争力,要搞好主题报道,还需要我们县级媒体人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提升报道水平;要全面系统地认识和践行“四力”,以脚力深入基层、以眼力明辨真伪、以脑力深入思考、以笔力呈现作品,善用百姓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写好身边人、身边事,学会讲故事,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为宏大主题寻找能落地的生动情境。(作者:介休市融媒体中心 史果红)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15期

  • 第2022-08-14期

  • 第2022-08-13期

  • 第2022-08-12期

  • 第2022-08-11期

  • 第2022-08-10期

  • 第2022-08-09期

  • 第2022-08-08期

  • 第2022-08-07期

  • 第2022-08-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