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聚焦“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落实积极财政政策 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财政工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动财政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十年来,山西财政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持续完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一以贯之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全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加快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为全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政支撑。”8月31日下午,在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举行的“山西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武志远介绍了全省财政事业发展的有关情况。

坚持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心怀“国之大者”有了“新感悟”

  省财政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两个确立”作为最深刻的政治领悟、最牢固的政治信念、最重要的实践要求,将“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确保财政事业正确的发展方向。牢固树立“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理念,建立完善“财”服从服务于“政”的工作机制,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将党和国家意志体现在财政政策制定、资金安排、管理服务全过程各方面。坚决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刀刃向内一体推进“三不腐”,扎紧财政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和监督的制度“笼子”,不断开创财政部门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

坚持全力以赴开源节流 财政收支总量迈上“新台阶”

  省财政厅牢固树立科学理财理念,坚持把增收节支作为财政工作的永恒主题,既注重财政收支规模和增速,又力求提高收入质量和支出绩效。一方面,全力拓展财源、壮大财力。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2012年的1516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835亿元,累计完成近2万亿元,年均增长8.9%,其中税收收入占比提升5个百分点,实现了财政收入稳中有进、量质提升。另一方面,持续优化支出、提升绩效。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由2760亿元增长到5047亿元,累计完成支出3.86万亿元,年均增长7.9%,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实际工作中,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贯穿财政工作始终,全省“三公”经费十年来只减不增,支出由48.6亿元下降到13.7亿元,下降了72%,节省下的资金全部用于支持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

坚持精准有力保障战略 服务高质量发展彰显“新作为”

  省财政厅创新制定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统筹资金优先保障清单项目,收拢拳头凝聚力量,全力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城市群和太忻一体化经济区、市场主体倍增工程等重点领域项目。
  全力争取中央支持。中央对我省转移支付由1107亿元增加到2088亿元,累计争取中央转移支付1.52万亿元,年均增长7.3%;2015年以来争取政府债券4578亿元,年均增长25.4%。
  连续实施大规模减税降费。2013年以来全省累计减税降费超过3600亿元,为市场主体送去“解渴”活水。
  全力支持科技创新。全省财政科技支出由33亿元增长到83亿元,年均增长近12%,出台10个方面40条高含金量财政人才支持政策,吸引更多英才汇集三晋。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壮大经济活动“细胞单元”。强力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注资壮大融资担保机构实力,优化补偿补贴政策,促进银担、担担深度合作,惠及小微企业和“三农”市场主体30多万户。

坚持提质增效改善民生 助推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

  省财政厅不断增强财政的公共性、公平性,把财政新增部分进一步向民生和社会事业倾斜,稳步可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省民生支出由2253亿元增长到3976亿元,始终占到财政支出的八成左右。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省财政部门全力保障患者救助、防疫人员待遇和重要物资供应等,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32亿元。全力支持就业创业,全省投入就业补助资金200亿元,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13.56万人。支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省教育支出累计达6315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6.3%。全力支持高等教育发展,2021年全省高等教育支出17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3.53%,支出占比排全国第2位。

坚持蹄疾步稳深化改革 现代财税体制建设取得“新成果”

  省财政厅用足用好改革这个关键一招,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积极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和“先行军”作用,稳步提升财政治理和服务效能。
  财政体制更加完善。扎实推进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出台基本公共服务、医疗卫生等9个领域实施方案,厘清省与市县职责和界限。出台改革完善财政管理体制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激励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税制改革更加深入。全面实施“营改增”试点,持续深化增值税改革,圆满完成环境保护税、耕地占用税、资源税、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地方立法工作,地方税体系进一步健全。
  预算管理更加科学。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制定出台23项预算支出标准,预算编制的精准度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初步建成并运转有序,财政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

本报记者李若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31期

  • 第2022-08-30期

  • 第2022-08-29期

  • 第2022-08-28期

  • 第2022-08-27期

  • 第2022-08-26期

  • 第2022-08-25期

  • 第2022-08-24期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