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媒体环境下,财经访谈节目如何在众多的经济节目样态中脱颖而出,赢得大众喜爱?
财经访谈类节目以人际沟通和互动为主要特色,同时由于“财经、经济”背景的设定,这类节目又须“跨界”财经领域、互联网领域等,需要搭载新媒体工具赋能,需要时刻了解经济信息,使得其发展具备了更加独特的跨专业、跨行业的标签。本文将探讨财经访谈类节目如何发展,方能获得更广阔的受众群,发挥更大的传播作用。
一、节目主题要紧扣财经热点,引发观众共鸣
访谈节目是靠对话的双方进行语言交锋和阐述精彩观点吸引观众的,即使电视后期的包装技术越来越精湛,但节目主题仍然是决定一档财经访谈节目是否成功的关键。简言之,有了好选题,节目就成功了一大半,那么什么样的选题可以称得上是好的选题呢,应当是紧扣财经热点,充分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财经话题。
以下两档节目通过对不同选题的把握,精准吸引了不同的受众群。
山西电视台的《投资山西》栏目是地面频道辐射全省的一档财经访谈节目,主要关注山西省经济发展情况、招商引资情况、省内企业发展情况。这档节目的亮点是时刻抓住省内经济热点,例如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加大纾困帮扶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平稳健康发展若干措施》后,节目组请来了相关部门的领导,通过访谈对话的形式将政府的好政策、好举措传达给观众,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政策、克服困难,从而吸引了一批固定观众。
广东电视台的《财经郎眼》以当下的新闻热点为例,从财经角度分析,邀请国内人气经济学家谈论财经话题,解密金融世界背后的深意,广受观众好评。《财经郎眼》可以说打破了地域限制,让全国观众关注到了这档节目,同时重量级嘉宾自带流量,吸引了不同省份、不同地区的关注。
二、财经访谈节目切忌简单地堆砌经济学术语
不同于民生类节目,财经节目具备一定的专业性,那就是对经济学的认识、对财经问题的解读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认知,由此看来,财经访谈节目的确是有“门槛”的。但是,“门槛”展现的是专业性和服务性,最忌把节目变成难以理解、耳提面命的填鸭式说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大势的起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于是在街头巷尾我们都能听到“GDP”“市场调节”“杠杆”“通货膨胀”等经济术语。
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买菜做饭,大到教育、购房,每一件事都离不开经济,所以财经访谈节目的策划初衷应当把这些与老百姓利益密切相关的经济事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老百姓理解经济行为背后的深奥意义,做好服务受众的工作。前段时间,经济学家薛兆丰在北京三元里菜市场为大家讲经济学的新闻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薛兆丰希望通过此举让大家发现经济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乐趣。同理,经济访谈节目也应当跟广大观众朋友做好沟通、好好聊天,切忌堆砌一些无用的理论。
三、学会用新媒体时代的碎片化信息思维模式做节目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创新了传统媒体节目的展现形式。多元化、多种类的呈现平台让节目的传播不再受平台的制约;科技手段的创新打破了节目的组合方式,使得一档节目可以被剪辑成多段分发。而这样的变化是一把双刃剑,能否为节目锦上添花,对主创团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平台不再受限制,意味着一档传统电视节目不仅可以在大屏播出,也可以随时在各个新媒体平台展现。那么,作为一档财经访谈节目想要获得更多的受众群,就需要利用好每一个新媒体平台。同样以《投资山西》为例,其中一期节目对在山西太原举办的“全球浙商三晋行助力山西产业链发展大会”进行了报道,希望通过节目宣传推动更多浙商到山西投资,节目组在创作完整节目的同时,把一些重点访谈内容和关键政策信息分发到短视频平台,通过受众的转发、浏览实现了节目的多次传播。
新媒体平台的转化不是简单地剪辑,而是二次创作。财经访谈节目一般为对话式、分析式呈现,而这种形式如果只是单纯剪辑一下发布到其他平台是没有可看性的,这里需要传统电视节目学习新媒体节目的传播方式、熟识新媒体传播规则,需要创作团队将节目的核心思想再编辑、再剪辑,转变语言样态,更加贴近大众。可以看出,这对节目的创作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化的接纳。
四、勇敢面对财经访谈节目的争议,并善于反思
财经访谈节目关注的都是社会热点,而访谈又是一个阐述观点的过程,在观点的输出和碰撞中,难免引发争议,甚至质疑。一档好的财经访谈节目应当是勇敢面对不同观点碰撞、允许不同声音存在,不能因为怕争议,就避重就轻,甚至避开很多人们关心的热点。只有真的把老百姓关心的热点搬上节目,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去做节目,才能做好一档财经访谈节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媒体环境的蓬勃发展,财经访谈类节目的形式、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竞争也日趋激烈,对节目创作团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想要从众多节目中脱颖而出,争得一席之地,做一档既专业又贴近大众的节目是媒体人必须思考和实践的课题。(作者:山西广播电视台 王云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