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社区食堂:太原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样本

  • 在太原三晋社区食堂就餐的居民。 本报记者王雁摄

  •   每日推出不少于2种、不高于8元的爱心餐。在此基础上,60周岁以上的老人、14岁以下的儿童就餐,还可以享受每人每天2元的政府补贴。
      实惠,太实惠了。在太原市遍布各大街道的社区食堂吃饭就是这么实惠。
      如何让老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吃到实惠、便捷、安全、卫生的放心饭,是考验基层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近年来,太原市将社区食堂作为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的有效载体,为民生提质、为平安护航、为幸福加码,拉伸了社区服务的力度、广度、温度,打造了城市基层治理精细化的太原样本。

    为了谁?党建引领、聚焦民生

      吃什么?谁来做?一日三餐是人的基本需求。
      吃饭问题是老百姓切身关心的问题,解决好空巢、独居、留守、高龄等生活有困难的老年人的一日三餐更是个社会大问题。
      据了解,太原市常住人口530.4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85.4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16.11%,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19.6%,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个百分点。
      空巢老人的吃饭问题谁来管,儿女上班父母吃饭难题谁来解,子女放学父母一时接不回时孩子吃饭事情谁来办……一件件、一桩桩群众的糟心事、操心事,就是太原市委的关心事、上心事。
      针对这一问题,太原市立足实际,在深入调研、积极走访的基础上,最终确定了建设社区食堂的思路。
      “社区食堂的定位是既要普惠,又能盈利,兜底保障困难人群。目前,我们基本做到了社区居民有普惠,一老一小有补贴,特殊群体有优惠,堂食困难可送餐。”太原市民政局社区工作服务中心养老科张旭介绍说。
      在社区食堂,平均菜价低于周边饭店水平。菜品可以随意组合,半成品可随时外带,缩短居民下班回家做饭时间;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的老人免费就餐,“三无”、低保、参军参战老人就餐5折优惠,现(退)役军人就餐9折优惠;为失能、半失能困难老年人提供预约点餐、上门送餐服务,县(市、区)级财政对送餐人员发放送餐补贴,补贴标准为3元/餐(户)。
      为了释放社区食堂的最大效能,太原市拿“时间”换“空间”。就餐之外的时间,社区食堂实行“三开放四进”,把餐饮食堂变成社区居民的“精神食堂”。“三开放”是指除就餐时间外,社区食堂宣传阵地向社区党组织开放、餐厅场地向社区居民开放、放学时间向小学生开放。“四进”是党的工作进食堂、文化活动进食堂、志愿服务进食堂、课外辅导进食堂。

    怎么办?顶层设计、政策扶持

      怎么建?如何管?社区食堂毕竟是个经营实体。
      社区食堂建设场地需求大、资金投入大、需求数量大。如何把这个惠民工程做好做实呢?太原的办法是:党委牵头整合资源、提供场地,政府给予财政补贴、税费优惠,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投资。
      企业建设社区食堂,既不能管得太死、损害企业积极性,又不能放得太开、随意上升或降低标准。太原的办法是:先定标准再开工,建成之后再验收,抓住两头带中间,把社区食堂打造成太原品牌。
      位置选在哪里?实行“两避开、三靠拢”。避开繁华商业区、避开饭店集中区,向居民聚集区、学校集中区、保障薄弱区靠拢,500米服务半径内只设一家,真正让“社区食堂进社区,回应群众最急需”。
      场地定在哪里?实行“四个一批”。按照不低于120平方米的原则,党群服务中心配套一批、驻地单位改造一批、餐饮企业辐射一批、连锁品牌覆盖一批。
      管理跟到哪里?统一管理、数字操控。太原市统一建设标准、提升服务品质,从“门头”到“灶头”,实施一套食堂建设标准,从“前厅”到“后厨”,实施一套安全监控标准。社区食堂运用系统统一接入监管平台,实时传输采购数据、消费数据、补贴数据等,用信息化的办法管人管事管钱。
      补助去向哪里?市县财政累计划拨7930万元专项经费,对新建改建扩建社区食堂,按照1400元/平方米给予一次性补贴,最高补助500平方米;企业投资食堂纳入公益性捐赠支出,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从企业所得税额中扣除,超过部分结转至以后3年内扣除。

    谁来管?对照标准、机制管理

      是个别部门来管,还是一套机制来管?社区食堂管理也是一个大课题。
      目前,太原全市已吸纳近百家餐饮企业和物业公司,投入社会资本1.26亿元参与社区食堂建设,总体建设面积达到52788平方米。
      一个个社区食堂相继开业,然而,如何高标准打造社区食堂这个服务品牌呢?太原的办法是:探索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社区食堂怎么认定呢?据了解,太原市是由民政、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严格按照标准对建成后的食堂进行验收,确保“两到位、两接通”,即配置到位、人员到位,监控接通、数据接通,统一赋码发证、兑现补贴、开门营业。
      长效发展机制又是什么?太原市起草制定了《社区食堂建设和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制定了《太原市社区食堂内部系统统一规范》,从建设规范、运营模式、服务内容、服务标准、人员配备等方面制定标准化规范,确保以“标准引擎”发力,大力推进社区食堂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发展,开发了社区食堂运营监督管理平台,完善了社区食堂实时动态管理办法,形成了社区食堂运营机构进入退出机制,准确掌握全市各社区食堂运营状况、老年人就餐情况、卫生环境情况等,确保享受补贴人员底数清、情况明、数据准,不断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有序规范发展。
      截至今年10月17日,太原市社区食堂总服务订单数已逾220万单,共服务超400万人次,日均服务超1万人次。社区食堂已经逐渐成为太原市老百姓社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粥一饭总关情。太原市社区食堂运营以来,既解决了老年人吃饭问题,也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提升了服务品质,遍布城市的党群服务中心更是成为党员群众“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的温馨家园。下一步,该市将持续推进社区食堂建设,力争到2025年末建成500家。

    本报记者王雁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 第2022-10-16期

    • 第2022-10-15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3期

    • 第2022-10-12期

    • 第2022-10-11期

    • 第2022-10-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