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火龙果熟了 好日子来了

——孝义市凯鸣家庭农场见闻

  霜降已过,时至立冬,北方的秋收接近尾声。
  在孝义市大孝堡镇东盘粮村,仍有一道红红火火的农业风景线。
  11月1日上午,记者走进东盘粮村凯鸣家庭农场的温室大棚里。只见一排排形似仙人掌的枝条上,红彤彤的火龙果挂满枝头,犹如一个个小灯笼挂在藤蔓上,煞是好看。
  “这里的火龙果味道清甜爽口、果肉饱满多汁,还能自己采摘,体验农家生活,感觉很不错。”慕名而来的耿女士说。
  这让首次尝试将南方水果火龙果引进北方种植的范培科喜上眉梢。
  范培科是这家家庭农场的经营者,也是技术员。
  近年来,大孝堡镇围绕开发培育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南果北种”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农产品市场化、品牌化建设,带领当地农民走上了“火红”的致富路。
  2021年,种了8年平菇的范培科萌生了种植火龙果的想法。于是,在大孝堡镇和东盘粮村的帮助下,他于2021年4月底将红心火龙果苗种植在了自家的大棚里。
  今年秋季,火龙果开花结果,范培科的火龙果大棚里热闹了起来,每天都有人前来参观和采摘。
  “到现在已经有六七批花了,果也已经是第四五批果了,现在这批果的产量已经非常可观了,等到明年进入丰产期,每半个月都能以这样的数量挂果。”范培科介绍道,“看见果子一茬比一茬多,我心里也有了底,种火龙果这项事业在咱北方也能干,还能成为南果北种的典范。”
  今年,范培科又试种了两个大棚,品种为常见的明珠、金都大红系列,每棚种植2600株—2700株,产量约1250公斤—3000公斤。
  “我家的火龙果,基本不用拿出去卖。”范培科告诉记者,通过微信朋友圈里的“口口相传”,他家的火龙果有了一大批“粉丝”。在采摘期,每到节假日,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
  在享受到丰收喜悦的同时,他又将目光投向了火龙果品种的“升级版”。
  这几天,新建的两个大棚里,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将火龙果茎苗栽植到隆起的土堆上。范培科介绍说,这是要试种燕窝果、桂红果、绣球等稀有品种。在首次成功种植的基础上,他还进一步改良了行间距,让南果北种更科学。
  “今年因为各种因素,补光灯也没装,条件还是差点。明年把补光灯装好,把大棚的棉被设施都弄好后,花期就能延长到11月底,这样就能结13批到14批果,这也是一个增产的秘诀。”范培科说。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乡村振兴’和‘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作为农业人的我,心情非常激动,很受鼓舞。”范培科告诉记者,“我要以实际行动为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他向记者介绍道:“我的家庭农场里有用工需要,基本上都是请附近50岁以上赋闲在家的村民来工作,季节性用工100元一天,固定用工2万多元一年。”目前,他的家庭农场里固定用工4人,忙时最多用工达10多人。
  临近中午,记者离开凯鸣家庭农场时,范培科仍在大棚里进行火龙果枝条修剪。在他的心里,或许又有了新的想法……

本报记者李全明 通讯员张世川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02期

  • 第2022-11-01期

  • 第2022-10-31期

  • 第2022-10-30期

  • 第2022-10-29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7期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