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在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中,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而青少年则是乡村振兴中的储备军和生力军,作为主流媒体如何利用好少儿节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策划拍摄制作一系列的相关节目呢?笔者以临汾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为例,谈一点粗浅看法。
一、通过走进乡村,充分激发青少年对乡村振兴的认知
据了解,临汾市的400万人口中在校青少年就占到了69万人,所以主流媒体对他们承担着重要的教育引导功能。我们知道,这一代青少年被誉为“网络原住民”,新媒体时代日新月异,媒体宣传对他们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过了学校和家庭,使命责任重大。在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主题面前,少儿节目是不能缺失的,于是我们节目组精心策划了《红领巾心向党——走进乡村看变化》电视系列节目,强化青少年对乡村振兴的认知。
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霍州市冯南垣村和汾西县段村考察调研灾后重建和脱贫攻坚工作,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干部群众。我们及时围绕这一重大主题,积极策划春季“开学第一课”,组织学生代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乡村,同学们在现场观看、聆听、感悟新农村的变化,强烈的直观对比,心灵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前不久,我们继续深挖这一重大主题,再次带领学生代表,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进乡村看丰收。如今的冯南垣村和段村,秋粮大丰收,产业多元化,农民的口袋鼓起来了,幸福感和获得感满满。同学们走进田野,加入到火热的丰收采摘中,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伟大成就。同学们纷纷表达自己的志向和决心,表示一定热爱家乡、努力学习、报效祖国。节目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临汾市教育部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推广了这一系列节目。该节目在新媒体端的点击量和播放次数达到了30余万次,并且还进入到临汾市中小学校的思政教育课堂,教育引导及传播效果达到了最大化,充分激发了青少年对乡村振兴的认知。
二、通过参加劳动,激发青少年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
围绕乡村振兴这一重大主题,临汾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组准确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在五一劳动节、暑假期间,相继策划推出了一系列电视节目。《开在田间地头的思政课——小农人 大接力》栏目走进乡村学校——枕头联校。该校开设乡土劳动课程已经三年了,这个选题很有价值,进行了翔实策划,在劳动实践基地,采用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学生们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场景,记录了学生们在苹果园为苹果树修剪、压枝、套袋等一个个劳动瞬间。
金秋十月,我们再次来到这所学校,又记录下孩子们播撒的种子成熟丰收的景象,记录下了苹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孩子们享受着自己的劳动果实,体验着丰收的喜悦感和成就感。此时,他们由“小农人”又变身“小小推销员”,把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卖出去。这个完整的过程,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劳动的神奇力量和劳动产生的价值,树立起热爱家乡,以及将来学成归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的美好志向。这个节目推出后,在临汾广电微信公众号上再次收获10万+的点击量。
同时,我们又紧紧围绕暑期这一时间节点,策划推出《劳动点亮未来》系列节目,将视角对准城里的中小学生,通过暑期他们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磨豆浆、织布、扎染、展示厨艺、制作手工艺品等劳动,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用实践技能武装自己,激发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动力。该节目推出后成为临汾广播电视台的一个爆款。
三、挖掘传统文化,根植文化自信,激发青少年振兴家乡文化的热情
乡村振兴不但要塑形,更要铸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气神,所以,这点也是电视节目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青少年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振兴乡村文化的接力者。围绕这个主题,策划了《一路“童”行》大型电视系列节目,带领同学们走进丁村、走进汾城、走进陶寺这些有着久远历史文化的古村落。
在丁村遗址和汾城古镇,孩子们体验古人类的生活,体验考古,学习古老的织布和印染技术,体验麻笺造纸,并制作木板年画、太平绣球等,同学们对这些工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沉浸其中。如今,这些古老的工艺已成为当地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
在被称为“最初中国”的陶寺,同学们体验古观象台,学习古老的二十四节气、吟诵击壤歌,穿越陶寺古都,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需要有生力量的发扬和光大,而他们就是这方土地未来的传承者。这些根植本土的古老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浓郁的民族自豪感和满满的文化自信,他们发自内心地为自己的家乡自豪,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中播撒下振兴乡村文化的种子。节目推出后,很多同学在互动留言中表达了要好好学习,勇于创新,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决心。
综上所述,少儿节目就是要牢牢发挥好它的教育引导功能和社会功能,深耕本土,引领成长方向,培养远大理想,让同学们通过这些充满正能量的节目,认识乡村、热爱乡村、建设乡村,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成为能够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一代。 (作者:临汾广播电视台 陈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