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我们又迎来了“双11”购物狂欢节。从10月下旬开始,各大电商、实体店就开始预热,不断亮出促销活动,以吸引消费者。
线上促销活动不停歇
“双11”购物节来了,淘宝、京东、抖音、拼多多等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吸引了很多消费者参与。
打开淘宝页面,各种广告语写满了主页:“抢!限时五折”“专享消费券兑换”“‘双11’有好礼”“限时折上折”“满300元减50元”……所有日用品、护肤品等都能在“双11”购物栏找到,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不由自主地入手几件商品。
“11月10日20点开抢,前4小时折上折,充值1000元购物金得1080元,跨店满300元减50元,VIP打95折,还可以使用消费券,购物金和优惠券可以叠加使用。”记者打开一家品牌家居服旗舰店,店家在直播间充满激情地讲解着优惠活动,显然已经做好充足准备。另一家品牌洗发水旗舰店同样推出了大力度的促销活动,除了在价格上有优惠外,还会赠送不少洗发水小样。记者看到,有不少消费者已经充值购物金或缴纳定金。
而另一家电商巨头——京东,首页主会场打出了“绿色消费、加倍实在”的口号,推出了“每满299减50”“进口好物不止五折”“至高立减888”等活动。记者点开一家品牌小电器自营店,其“双11”价格不仅比日常售价便宜了100元,货品还能当日送达。
“抖音双11好物节”也早已上线,为消费者提供了消费券、货品补贴和流量补贴等福利。“双11”会场内还设置了“匠心优选”专区,给农产品、非遗产品和优质国货提供了更多被消费者发现的机会。
与此同时,苏宁、国美、拼多多等电商平台也开足马力参战“双11”。
线下营销玩转多元体验
在各大电商积极备战“双11”的同时,我省各实体店也同步打响了促销战。线上线下渠道之间已经没有界限,实体商业的加入让消费者的购物体验更加多元化。
闫姐在太原柳南经营着一家服饰店,以销售羊绒衫为主。她从11月初就开始在店内做起了预热活动,吸引了不少老客户。她向记者介绍:“当天定制羊绒衫的顾客直接打7折,是全年最低价格。‘双11’全员购物节,我也想分一杯羹。”
纵观省城街头,不管是商场超市,还是街边小店,纷纷张贴出“双11”活动的促销海报。记者随机走访亲贤北街体育路口的茂业百货、长风街天美新天地、解放路万达百货等商场后了解到,除了各品牌的促销活动,还能叠加商场的整体促销活动,醒目的标语激起了消费者的购物欲望。
“现在线上线下同品牌竞争也比较激烈,我们这次打折后的价格跟网上旗舰店的价格差不多。”某品牌化妆品导购告诉记者。据她介绍,在线下购物不仅可以免费修眉、试色,还能享受免费化妆服务,这些体验都是实体店的优势。此外,消费者还可以从微信小程序、品牌直播等线上方式下单购买商品,然后到线下门店自取,或者让商家给快递到家。
“日用品7折起”“先领券再购物”“社群扫码领券”……11月8日,在美特好太原迎宾店,“双11”的活动海报已经引爆全场,消费者络绎不绝,工作人员正忙着备货、摆台。有工作人员表示,根据往年的经验,“双11”会带来巨大的客流量和成交率,提前做好准备方可应对。
此外,餐饮店、宠物用品店、健身房等各行各业实体商家也都借力“双11”推出各种促销活动。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商场的卖力促销拉动了人流量和销售额,部分品牌专柜表示营业额连创新高。
直播新业态优势凸显
记者采访发现,进入10月中下旬,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实体店商家,都提前开始了“双11”系列促销活动,促销战线甚至已经拉长至整月。与往年相比,今年最大的变化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直播行业,这种模式也逐渐影响着用户的消费习惯。
“之前在李佳琦一场帮扶山西助农直播中,鑫炳记太谷饼、紫林老陈醋等产品被抢购一空,总销量近10万件。这让我感慨电商的发展,更惊讶直播的力量。”家住新绛县的小张告诉记者。小张父母种了6亩山楂树,以往在10月山楂成熟后,他们会全部卖给中间商。据小张介绍,产量大的品种收购价每公斤1.6元,产量小的品种收购价每公斤5元。今年他通过直播的方式,把部分山楂直接从地头送到消费者手里,虽然成交量不如预期,但这种销售模式让他有很多感触,接下来他准备去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11月9日晚上8点,山西晋商行科技有限公司部分直播间内,热度正在攀升。该公司员工路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有31个主题直播间,他们从11月1日就开始了“双11”促销活动,每天10场直播,每场直播最少两个小时,观众多的时候会延长时间,最近几场都是从晚上8点直播到凌晨。他表示,直播是目前较好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发展到这个阶段,整个业态都比较成熟。“直播+”赋能实体经济的同时,也让直播拥有更丰富多样的内容生态。山西晋商行科技有限公司不仅为省内多家企业进行培训服务,还一直配合政府部门做助农公益活动,帮助当地农产品线上推广,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乐村淘、全球蛙等省内本土电商也借助直播发力,将特色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漂洋过海卖到国外。
“双11”来了,线上线下浓厚的购物气氛,正持续点燃着消费者的购物热情。
本报记者李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