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曾看过您口罩后的面容,但我想那是世界上最和蔼可亲的笑颜;我不曾知道您亲切温馨的名字,但我想天使是对您最好的诠释。”
这段文字,来自忻州一中高三学生小雨(化名)写给集中隔离点医护人员的感谢信。
忻州市忻府区突发新冠肺炎疫情后,小雨和他的同学们被从学校转运到忻州师范学院(旧校区)集中隔离点。小雨没有想到,在他即将迎接人生第一场大考之前,会提前经历另一种考验。
11月20日,在忻州师范学院(旧校区)集中隔离点内,参与过护理小雨的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护士胡宇虹,依旧和护理小组的同事们忙碌着。13时许,记者电话联系到她时,她刚从隔离观察区出来。
胡宇虹对记者说:“18日,我们组织从集中隔离点出来的学生乘车时,有位同学塞给我一封信就跑上了车,我都懵了,甚至来不及看清楚是谁,后来才知道信是小雨留给我们的。读到这封信,我们很多医护人员都哭了,感觉这些天的辛苦和劳累都是值得的!”
“这孩子平时挺内向的,真没想到信是他写的!”杨永龙是小雨的班主任,记者电话联系他并告之这件事时,他感到很意外。
记者虽然没有采访到小雨本人,但通过杨老师得知,集中隔离期间,同学们得到了医护人员的全心帮助和悉心照护,小雨觉得自己做不了太多,就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在小雨的心里,医护人员就是在特殊“考场”上守护他们平安的“天使”。而对于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田煜来说,他和团队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完成本职工作,必须倾尽全力才对得起医生的职业荣光。
“我们隔离点收入了忻州一中的学生,其中有高三年级的孩子。特殊时期,孩子们更需要加倍关心照护。我们医院派出的74名医护人员都是精兵强将,在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安排部署和相关部门通力合作下,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在尽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孩子们在隔离观察期间的身体健康和心理稳定。”田煜说。
“能想象‘核酸姐姐’从一楼到十二楼不厌其烦地敲门关切;能想象送饭叔叔不辞劳苦从底层到顶层的无私奉献……”小雨用他的语言,书写了集中隔离点异常忙碌的场景。
记者了解到,医护人员进入隔离观察区后要连续工作5-6个小时,遇到特殊情况时甚至24小时不能合眼。隔离点的医护人员都是“多面手”,除了监测孩子们的健康状况,还要向孩子们教授科学防护知识,并且配合家长、老师,共同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
特殊的“考场”内,小雨和同学们在医护人员的关心下,一个个顺利通过了“考试”。
“考场”外,老师们每天都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同每个学生进行沟通,掌握他们的身体、学习、心理状况,协调解决他们的需求,同时倾听家长们的关切,并安抚他们的焦虑情绪。
“从最初进入集中隔离点时的紧张和不安,到每天核酸结果出来之后的兴奋,再到想要抱抱可爱的‘大白’,孩子们的成长我们都看得到。我们收到的信,不仅是来自孩子们的爱意、善意,更是青年一代的格局、胸怀、抱负!”田煜说。
“我们不曾相识,但我们从未分离。”“别忘了,向朝阳微笑,向晚月挥手。”……
感谢信上,小雨的一字一句,表达着他们在这场特殊经历之后的感悟。
本报记者畅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