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报纸要讲好地方故事,做好宣传工作,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必须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更好地服务群众,引导群众,要在媒体融合上创新发展,在内容上下功夫,在传播方式上下功夫,推出读者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才能牢牢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和主导权。
一、创新理念,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过程中,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已成为各个行业的发展方向,各种新媒体、自媒体快速发展,对地方报纸的定位、采编和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
要积极拓展采编渠道。新媒体时代,信息数据是各个行业争夺的重要方面,要通过各种新媒体渠道获取各种信息资源,从而拓宽采编渠道,在同质化新闻采编中有所创新和突破。
要创新多元的采编模式,加强媒体融合发展,在报纸、网站、微信微博、客户端、短视频融合发展上下功夫。目前,多家地方报纸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平台,报纸网络化、视频化,但关键是要有时效性,要有好的传播效果。如采访活动现场直播,主要内容报纸深度报道,新媒体平台短、平、快,报纸见报相对滞后,但内容丰富、事例鲜活、故事感人。
二、内容为王,提升读者关注度
充分挖掘地方新闻,报道内容本地化。人民群众对报纸上所报道的新闻是否感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内容是否与他们息息相关。地方报纸应当发挥自身地理位置及文化背景的优势,充分挖掘周边与读者生活紧密联系的新闻素材,使地方报纸成为地方受众日常信息获取的重要来源,打好地方牌,唱响地方戏。
重点关注突出本地实用性和服务性的选题,想尽办法让选题贴近群众,使受众面更广,进一步拉近报纸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尝试开设地市版面,聚焦地方性、区域性新闻,与读者产生情感链接的同时,提升读者的关注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本地新闻。
变消息报道为深度报道,做好“落地”文章。对于全国性的新闻事件,地方报纸与国家级报刊相比,面临着时效性差的问题,更应当在获取信息后第一时间对新闻做出报道,并进行事态跟踪。为避免信息滞后带来的低阅读量,可将同质化的消息报道变为深度通讯稿件,邀请本地相关专家、学者联系实际,就该新闻事件对本地产生的影响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解析,力求用百姓视角最大限度寻找结合点,使之有更强的针对性,让读者获取到更实用、更详尽和更深层的信息,进而推动报道“落地”。
增加互动性,报道形式多样化。新媒体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渠道,按照本地新闻传播习惯,地方报纸可利用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让当地群众能随时随地看到纸质报道的主要内容,鼓励其参与新闻线索的提供、话题讨论等互动活动;可开设相关专栏、热点热线板块,将民众感兴趣或反响较大的事件进行专门报道或答疑解难;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使报道形式多样化,做深做强热点新闻,做细做好民生新闻。
三、开门办报,增强报纸服务性
品牌经营,提升权威性。媒体搭台,企业唱戏。如何能兼顾读者与企业的需求,选准视角,打开思路,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是每一个媒体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前形势下,广告可以说是所有媒体特别是平面媒体的重要经济来源。作为地方报纸,创造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这就需要报纸首先要做好品牌形象的经营。客户的认同,根本上说是来源于报纸自身的品牌形象和价值。品牌是核心竞争力,而报纸品牌的本质是报纸的内容质量,在任何时期,“内容为王”都是永恒不变的标准。用报纸内容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地方报纸的权威性,进而实现品牌的增值。
专题策划,提升影响力。地方报纸对所在地区的现实情况最为了解,能够准确把握当地百姓最关心什么,客户最需要什么。地方报社应当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重点策划运营各类社会活动,利用自身的媒体资源帮助企业客户制造声势,开展推广和宣传,进而帮助企业盈利,同时获得报纸效益的增长。
特别是对于医疗、物业等特殊行业,可从为行业提供专项服务入手,搭建起行业和读者的信息桥梁。在行业与读者的互动中,找寻双方关注度的结合点。根据需求开设健康、物业、保险等专刊,或定期举办相关活动,既可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也为行业企业做出有利宣传,更为当地百姓提供更多实用信息,达到多赢目的。
综上所述,地方报纸应进一步增强新闻宣传的自觉、自信,进一步发挥地方媒体的自身优势和特长,更好地承担新闻工作的根本职责,讲好地方故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创造良好的新闻舆论氛围。(作者:山西市场导报社 胡燕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