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立春时,老农拉犁耕种;有清明时,牧童骑黄牛;有立夏时,荷花微微荡漾……11月7日,在2023黄河非遗大展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一套二十四节气花馍,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及工艺美术大师历时40多天精心打造亮相,在大展上颇受关注。
“完全没想到,二十四节气居然可以用花馍的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观展的太原市民许乐涛兴奋地说。
在此次大展上,沿黄九省(区)300余位非遗传承人、600余个非遗项目参展。黄河农耕文明主题展区突破了以往各省分区布展的方式,以博物馆的形式,分三大板块串联起了黄河非遗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大河溯源板块:探寻黄河文化的根脉
“尧定立法、舜耕历山……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耕火传说承载和寄托着黄河流域儿女们对文明起源和先祖的认知。这些故事通过山西非遗——沁源剪纸,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专程前来观展的北京游客张尔峰表示,此次非遗大展让他感受到黄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了他对非遗认知的层次。
民间社火是山西、陕西、河南民间传统习俗,也是三省共同的国家级非遗项目。为展现正月十五民间闹社火的场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贾银永精心设计了一组泥塑社火作品及五代彩门楼模型,十分抢眼。
橱窗内,近百个小泥人生动地展示了十几种民间社火表演,如抬阁、背棍、二鬼摔跤等,每个小泥人动作到位、表情丰富逼真,贾银永用泥塑技艺将社火表演完美地呈现出来。
大河涛涛,九曲蜿蜒,文明的星火从这里迸发。
大河滋养板块:领略农耕文明精湛技艺
“山西惠畅土布制作技艺传承人正在转动纺车演示织布工艺,从采棉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变幻出近千种绚丽多彩的图案,展示东方纺织的魅力。”大展政务接待解说员雷蕾向观展人员娓娓道来。
此次大展展示了四川傈僳族织布、山西潞绸织造、宁夏手工地毯等传统技艺。非遗匠人用巧夺天工的刺绣、堆锦、堆绣等技艺,将布艺文化以精细至极的艺术手法呈现出来。
陶与瓷,黄河两岸传承千年的土与火之歌,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到不同时期的经典瓷器,每件陶瓷背后都承载着匠人的勤勉创作。
河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王君子介绍,每一次窑烧都见证了不同器型的诞生,这些陶瓷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仅走进了千家万户,更成为人们生活优雅的标志,也见证了黄河两岸生活的变迁。
内蒙古察干伊德奶制品滋养繁衍了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独特的草原饮食文化;以面粉为主料,调以不同的色彩,手工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霍州年馍、宁夏凤凰面塑、青海湟中面塑在展会上备受青睐。
大河滋养,领略农耕文明精湛技艺。此次大展从衣、食、住、行、居、乐等方面再现了黄河两岸的乡土生活。
大河奔流板块: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近年来,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过程中,保护传承和弘扬推广黄河非遗成为重要的路径和方式,黄河流域九省(区)已经开始行动。
在展会上,我们可以看到格萨尔(果洛)文化生态保护区、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试验区、河洛文化生态保护区、陕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等沿黄省(区)在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中所作的努力。晋中文化生态保护区在今年初已通过认定,成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遗,是跨越时间的文化沉淀,千百年来,历久弥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任重道远,推进黄河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重道远。进入新时代,科技、国潮、乡村振兴等多条路径与非遗相结合,在一代代非遗匠人的坚守中,古老的非遗技艺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
本报记者姚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