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聚焦2023黄河非遗大展】专家学者为非遗传承保护建言献策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高层论坛综述

  11月7日下午,在2023黄河非遗大展举办之际,以“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的高层论坛举行。该论坛由省文旅厅主办。与会专家学者从各自专业的视角,围绕“黄河流域农耕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进行主旨演讲。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东南大学艺术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在以“发掘黄河流域遗产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演讲中,从黄河流域的自然遗产资源、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5个部分对黄河流域所具有的遗产资源进行了概括性描述,这些资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起着根基性的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副理事长苑利围绕“非遗: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主题,进行了探讨交流。他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传统。从时间上看,非遗一定是历史上产生的;从内容及形式看,非遗一定要具有广泛的社会性;从传承形态看,非遗一定具有明显的活态性;从难易程度看,非遗一定是难度最高的传承。在谈到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他认为,要遵循真实性保护原则,保真就是确保“原汁原味”。
  戏曲文物研究的兴起原因有哪些?戏曲文物大致可分为哪些类型?戏曲文物研究已经走过多少年历程?全国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西梆子戏”负责人车文明围绕“黄河流域戏曲文物遗存及其价值”主题深入浅出展开探讨。他认为,戏曲文物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文物研究戏曲,从曲学的角度审视文物,是戏曲学与文物学相结合的产物,经过90年的历程,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并通过戏曲的视角去挖掘、解读文物,从文物的角度去探究戏曲的形态、演出、接受等历时与共时的存在情形,进而丰富戏曲史的立体建构,完善戏曲史的书写,并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山西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学科带头人、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所长段友文从文明演进的历史视角讲述了把握黄河流域农业的发展阶段、资源谱系,构建起以传统农耕文明为基型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现代农业体系对于现代农业体系建构、实现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他提到,建构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黄河流域现代农业体系,是黄河流域传统农业文明向绿色生态文明转型的关键,也是未来农业文明的发展方向。
  山西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侯亮亮则对黄河流域农业的起源及发展进行了系统性介绍,使现场的参会嘉宾更深入地了解到黄河流域的农业发展在中国农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本次论坛围绕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中华文化特质和精神内涵、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议题,探讨了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的最新思考和研究,对于推动黄河流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记者栗美霞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5期

  • 第2023-11-04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 第2023-10-31期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