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综合·公告

太谷非遗盛 氤氲满三晋

  太谷,古称箕城、阳邑,是闻名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也是全国知名的孟母故里、箕子方国。它位于山西中部、太原之南40公里。
  太谷经济发达、民生富庶、厚德载物,有着非常灿烂的戏曲音乐、中医中药、手工技艺、特色饮食、古朴砖雕、民间社火等非遗文化。有180个非遗项目,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项目6项、省级非遗项目17项、市级非遗项目32项、县级非遗项目125项。而在非遗传承人方面,太谷共申报483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5人、省级非遗传承人32人、市级非遗传承人47人、县级非遗传承人399人。
  此次《对联》杂志记者赶赴太谷,特意对人们最为熟悉和了解的太谷饼以及颐圣堂、广誉远等进行了采访。

太谷饼:美食传承远,香飘四海知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清徐的葡萄甜格盈盈”,这句朗朗上口、流传至今的歌词,出自歌曲《夸土产》。这首歌由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在上世纪50年代唱红全中国,而山西各地的土特产,也因这首歌而闻名全国。歌曲在词首就提及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足见其在山西江湖地位的不一般。
  所谓“太谷的饼”,指的是山西传统名吃太谷饼。太谷饼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软而不疲。其原名油甘饼,俗称甘饼、烧饼,因慈禧西行逃难路过太谷时曾吃到过它,顿觉美味,觉得这饼咋那么好吃!等她重回北京后,便将这饼封为宫廷贡品,油甘饼自此更名为太谷饼。
  太谷饼始创于清朝咸丰年间。作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清末时,太谷饼已行销北京、天津、西安、兰州、包头、张家口等地。2006年“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山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被列入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2021年5月,太谷饼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有联赞曰:
  家业勖儿孙,看门市熙熙,笑说当日诸般苦;
  乡情亲父老,呈糕盘宛宛,记取经年一味甜。
  10月23日下午,记者专程前往已经有着160余年历史的太谷著名糕点企业鑫炳记食业有限公司。鑫炳记的第一代“掌门人”李恒钰自16岁起,便开始在太谷富商贠家学做太谷饼,历时多年终得真传。50岁以后,李恒钰开始自立门户。为了吸引更多客户,他经常在街边摆摊售卖太谷饼。那时常有行商之人路过,他便将太谷饼赠予对方做行商时的干粮。久而久之,这些人成了李恒钰饼铺的行销商,而太谷饼也因他们的足迹而被带到省外甚至国外,声名远播。
  如今,鑫炳记已经传至第五代,“掌门人”李俊伟从父亲手中接过公司后,一直在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坚持太谷饼原有配方的基础上,又研制了红糖口味、红枣口味、木糖醇口味的谷酥饼。此外,鑫炳记还生产一些传统糕点,如草子糕、孟村饼等,销量都不错。

颐圣堂、广誉远:德广聚人心,大爱济天下

  太谷当地药材丰富,素有“药谷”之誉。如今,在太谷老街已看不到临街而立的前店后坊,然而,沉淀于太谷数百年的中医药文化却传承至今,依然在续写着它灿烂的历史。
  位于太谷凤凰山脚下的西山底村,是太谷中医药发展的一个起点。明末清初,晋商崛起,太谷商贾云集,医药需求日益增加。康熙三十七年,当地名医杨秉忠开设颐圣堂,由摇铃看病的游医,发展为药铺掌柜。由于精通膏、丹、丸,擅长治疗民间疑难杂症,颐圣堂名气剧增,遍地分号,成为昔日山西四大老药行之一。
  10月24日,当记者来到位于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院内的颐圣堂中药馆时,立刻注意到墙上挂着的一幅对联:
  福济万方皆本草;仁医百恙尽阳春。
  这本是颐圣堂挂在堂前的一幅对联,所体现的就是医者仁心。颐圣堂本为山西黄河中药有限公司的前身,解放后,由第九代传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巨奎创设为“黄河中药”。三百余年来,其专注中成药制作,龟龄集、宁坤至宝丹、牛黄清心丸是颐圣堂最为著名的中成药。杨巨奎在创立“黄河中药”后,曾开创龟龄集现代化制作工艺,并将其发扬光大。之后,他又深入钻研古籍,让更多中医药古方活起来,为今所用。虽然杨巨奎先生已经仙去多年,但在颐圣堂中药馆里还陈列有许多他生前的行医事迹,彰显了他的仁心仁术。
  牛黄清心丸是颐圣堂最为重要的一种中成药。虽然一粒牛黄清心丸仅为3克重,背后却是一条先进闭合的全产业链。正因按照古法配方制作,生产过程一丝不苟,又实现了中药提取的全过程自动化生产,才使牛黄清心丸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修合虽无人见;存心自有天知。
  这是挂在知名药企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国药博物馆里的一副对联。它的意思是说: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做事不要违背良心,不要见利忘义,因为你所做的一切,上天是知道的。它是历代广誉远人必须恪守的自律信条。
  广誉远距今已有477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有文字记载历史最悠久的中药制药企业。在参观广誉远国药博物馆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龟龄集是国内目前为止存世最完整的复方升炼技术的活标本,被誉为“中医药的活化石”,其与定坤丹的处方和工艺技术在2004年被定为国家级秘密技术,是当之无愧的中医药文化的智慧结晶。龟龄集、定坤丹和安宫牛黄丸的传统制作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黄清心丸的制作技艺则入选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精髓的中药载体之一。
  广誉远国药生产总监、安宫牛黄丸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王锋对药品的炮制过程最为熟悉。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16岁起就进入广誉远当学徒,之后成为安宫牛黄丸传承人。他的哥哥王强也是16岁进入广誉远,他自己则是21岁,“我们的使命一是要将祖辈们所创的药品原汁原味地继承下来;二是要将祖辈们所创的药品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正是千千万万个王锋和王强,一代代药工和药师,经过多年采摘、打磨、淬炼,积累下中医药炮制工艺,才沉淀出广誉远的珍贵宝藏。 (本文联作作者:雍容)

《对联》杂志记者张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6期

  • 第2023-11-25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 第2023-11-19期

  • 第2023-11-18期

  • 第2023-11-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