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年来,我省坚持抓好环境保护,以实现“双碳”目标为重点,在生态环境领域积极探索,加快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描绘出一幅美丽山西新画卷。
推动“一泓清水入黄河”
11月21日,太原汾河湿地公园里,白鹭嬉戏,河水潺潺,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初冬时节的湿地公园增添了无限生机。
冬日,在临汾市的汾河公园,游人沉浸在怡人的风景画卷中,享受生态、园林、人文、科技的完美结合带来的惬意时光。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时强调,要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汾河,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的美景,让一泓清水入黄河。
近年来,我省一直致力于汾河治理,今年更是把从根本上稳定实现“一泓清水入黄河”,作为全省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核心任务。
太原市北郊污水处理厂经过四次改扩建后,如今实现了对太原北部城区污水达标处理全覆盖,减轻了雨季对汾河的影响,提升了省城再生水利用率。目前,太原市已建成7座生活污水处理厂,总处理规模147万吨/日,今年上半年,日平均处理量达109.37万吨,各污水处理厂整体运行稳定,为一泓清水出龙城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省生态环境厅把“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作为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推动汾河流域乃至全省域生态环境持续稳定改善的牵引性和关键性举措。以工程实施为抓手,衔接已建、在建和新建重大水利和生态环保治理工程,抓好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治、水生态治理等重点工作。
与此同时,省生态环境厅定期通报地表水跨界断面生态补偿考核结果,建立汾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时刻紧盯水质,通过有奖有罚的措施,促进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
打好蓝天净土保卫战
的哥吴师傅在太原开了10年出租车,他说:“虽然一年中总有空气不好的时候,但这些年,蓝天越来越多,空气越来越好,马路上冒黑烟的车没了,绿色车牌的车越来越多,烟囱更是很少见了。”这是普通百姓近年对身边环境变化的共同感受。
这样的变化是我省长期开展环保工作的成果。
秋冬季是决定全年目标任务能否完成的最关键时期,也是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时间节点。10月25日,一年一次的全省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推进会召开,会上通报了全省环境空气质量情况,分析研判形势,并全面加强指挥调度和区域联防联控,推动各项治理和管控措施落实落地。会后,全省各市纷纷出台严管措施,各相关单位细化责任清单,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确保打赢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针对夏季臭氧污染高发期,临汾市每周对臭氧污染出现高值的区域进行警示,每月对指标完成情况、工作开展情况、措施落实情况进行通报,问题严重的将被约谈问责。太原市开展夏季臭氧污染区域联防联控,围绕化工、钢铁、焦化、建材等重点行业,指导企业精准防治臭氧污染。
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省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5个方面标本兼治,推进破解我省重点区域大气结构性、根源性问题。聚焦扬尘污染问题,组织开展城市扬尘治理攻坚行动,深入推进施工工地、道路、裸地、堆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扬尘“五尘”同治。聚焦重点行业污染问题,加快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和污染深度治理。
同时,我省加快推进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工程,组织开展重点监管单位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回头看”,围绕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目标,保障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今年,我省碳普惠平台“三晋绿色生活”入选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该平台围绕与衣、食、住、行、游、用等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各领域,建立起以商业激励、政策鼓励和核证减排量交易相结合的正向引导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加入全民减排行动。
在“双碳”目标下,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已成为我省的“必修课”。2022年,太原市和长治市入选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为我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特别是两市入选以来,坚持产业和金融协调推进、政府与市场双向发力,系统推进调整产业结构降碳、优化能源结构去碳、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资源循环发展助力减碳、基础设施增强韧性、生态系统修复保护等六大工程,全力打造气候投融资“山西样板”,为我省实现“双碳”目标注入活力。
与此同时,我省生态环保部门强化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娄烦县、灵丘县、盂县入选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太原西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左权县入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把好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关口,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数据共享,着力推动全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张剑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