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践悟

浅析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推动山西县级非遗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新型主流媒体的出现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本文旨在探讨新型主流媒体对山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作用和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对于山西省各县区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传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山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
  传播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重要环节,新型主流媒体的出现给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平台。新型主流媒体成为县级非遗的主要传播媒介,不仅可以解决县级非遗的传播效果问题,还能解决新型主流媒体业态空间拓展问题。

一、山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中,非遗的认定标准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目前,我国已建立起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非遗种类多而丰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且具有鲜明特征。截至2023年6月,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项、省级非遗项目537项、市级非遗项目2103项、县级非遗项目5089项。
  但是,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金字塔式名录体系,客观上形成了“塔尖效应”,越往塔尖,社会关注度越高,而处于塔基的县级非遗绝大多数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
  以太原为例: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县级433项。人们对其中国家级非遗如清徐老陈醋酿造工艺、砖雕(山西民居砖雕)、风火流星、琉璃烧制技艺、传统面食制作技艺、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清徐徐沟背铁棍、太原莲花落等耳熟能详,对省级非遗如小店牺汤、九大套、水母娘娘的传说、洗髓经、太原秧歌等有一定了解,对市级非遗并州歌、码头调、东于架火迎鼓艺术等略有耳闻。但是,对县级非遗诸如太原传统风筝制作技艺、迎手鞭杆、印钮雕刻技艺、炉食人人马马、凤凰城的传说、传统翻砂工艺、阴氏土法孵小鸡、正月二十五点灯盏等却闻所未闻。之所以这样,是推广宣传力度与传播效果的正向表现。
  非遗对山西文化、商业、旅游业的积极作用显而易见,应该进一步激活非遗内在潜能,重视对数量巨大的县级非遗的传播,释放文商旅经济新动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高质量发展。

二、新型主流媒体传播特点

  新型主流媒体是指传统的报社、电视台等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后,以数字化、网络化、社交化为特征的媒体形态。新型主流媒体以互联网为基础,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兼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新型主流媒体具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受众参与度高。新型主流媒体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能够使用户参与到内容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对媒体的参与感和认同感。
  二是传播速度快。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速度快,信息可以在瞬间传播到全球各个角落,具有极大的时效性和传播力。
  三是受地域影响较小。新型主流媒体消除了地域的限制,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交流和传播。
  四是传播内容多样化、个性化。新型主流媒体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内容形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实现个性化的信息获取和传播。
  五是信息质量高,有深度和厚度,具有可靠性和权威性。
  新型主流媒体在山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完全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新型主流媒体可以提高传播效率和传播范围。通过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给更多的人群。传统的宣传手段往往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新型主流媒体可以突破这些限制,实现信息的快速传播。
  其次,新型主流媒体可以增加受众参与度与体验感。通过新型主流媒体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山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增加受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感。
  再次,新型主流媒体可以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形象,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通过新型主流媒体的传播,山西各县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塑造自己的独特品牌形象,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

三、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推动山西县级非遗传播

  就山西而言,在新媒体环境下对非遗的传播效果是显著的,社会上持续升温的“非遗热”便是证明。但是,“非遗热”难以掩盖非遗传播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目前政府部门、自媒体推介和社会关注度高的是国家、省、市这三级非遗项目,绝大多数县级非遗项目的受关注程度有待提高。
  新型主流媒体借助融合的平台实现信息的聚合与分发,全媒体、立体式、多元化、多平台的传播格局已显现,其引导力正不断提升。在山西,省级、市级的新型主流媒体,软件和硬件兼备,完全可被赋能完成县级非遗传播的职能。
  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山西县级非遗传播,应采取以下四种策略:首先,确保县级非遗传播质量。非遗传播需要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建立专业传播团队,包括专门的编导、摄影摄像和后期制作人员,依靠专业化的传播手段和技术保证传播质量。
  其次,对县级非遗进行个性化传播。尊重县级非遗文化,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抓住每一项非遗的独特性,选择最适合的传播形式,让县级非遗呈现鲜明的个性,避免传播同质化,杜绝娱乐化、庸俗化。
  再次,帮助县级非遗传承人掌握传播技能。培训县级非遗传承人,让他们跨过技术门槛,熟练掌握短视频和直播技能,短时间内进入新媒体领域,主动传播非遗。
  最后,把举办非遗技艺传习活动作为重要手段。充分利用新型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定期举办并传播非遗技艺传习活动,请县级非遗传承人授课,这样既能让公众参与到传承传播中,又能丰富传播内容。
  国内新型主流媒体在县级非遗传播中做过有益尝试,传播效果明显:近两年大众日报社旗下“大众视频”“海报视频”持续通过短视频、直播形式记录和展示非遗,其中一多半属县级,让国人印象深刻;
  2022年9月,湖南郴州广电全媒体平台连续4天报道郴州11区县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
  江西卫视2018年到2021年之间曾有一档《非遗美食》节目,详细介绍全国各地的非遗美食,我省沁源县非遗“夹糖子”,就因上过该节目而驰名省内外。
  山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充分利用新型主流媒体的特点,提升传播效率和传播范围,增加受众参与度和体验感。同时,需要加强内外部合作,整合资源,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从而更好地推动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本文系2023年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XGZL202329】(作者:山西传媒学院、太原日报社 武俊林 薄鸿)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1-16期

  • 第2024-01-15期

  • 第2024-01-14期

  • 第2024-01-13期

  • 第2024-01-12期

  • 第2024-01-11期

  • 第2024-01-10期

  • 第2024-01-09期

  • 第2024-01-08期

  • 第2024-01-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