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大同3月16日讯(记者翁剑)去年10月份以来,大同市紧密结合市情水情,以成功入选全国第一批市级水网先导区为契机,狠抓先导区建设和地下水管控两个重点,强化“水网+供水”“水网+防洪”“水网+生态”三重保障,增强管水治水六项能力,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为全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夯实水支撑、提供水保障。
今年,该市将重点实施水资源配置、防洪减灾、生态河湖、数字孪生四大类41个项目,争取当年完成投资近30亿元,推动水网先导区建设高位起步、强势开局。同时,狠抓地下水管控,坚持“管、节、闭、治、补”五策并举,打好地下水超采治理“组合拳”。
在水利建设中围绕水安全,系统强化三重保障:聚焦“水网+供水”保障,推进实施骨干水网、县域水网、城乡供水一体化、灌区节水改造等工程,进一步完善水资源配置和供水保障体系,推进科学配水、合理用水,保障供水安全;聚焦“水网+防洪”保障,推进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能力提升、山洪沟治理等项目,筑牢水库、河道及堤防、山洪沟等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提升洪涝灾害防御能力;聚焦“水网+生态”保障,加强河道生态修复、河源区综合治理、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与此同时,加强水资源管理,努力实现用水总量和地下水用量占比“双降”目标;加强流域生态保护治理,推进幸福河湖创建工作;加强水旱灾害防御监管,推进水利工程防御洪水旱灾应急调度工作,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加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守牢农村饮水安全底线,夯实粮食安全水利基础和保障;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深入开展水利项目建设“四季”行动,确保水利安全生产、生产安全;加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建运营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水资源节约和水网工程健康良性运行的水利投融资、水价形成、水生态保护补偿等体制机制,提高水网运行效率和效益。
据了解,大同市将继续锚定“系统完备、安全可靠,集约高效、绿色智能,循环通畅、调控有序”的国家水网建设目标,在已有水网骨架基础上,联网、补网、强链,主动融入国家、省级水网,织密市县水网,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任务措施,加快推动水网重大工程落地实施,为我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农牧交错带、水资源匮乏区、河源聚集区以及重要生态功能区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大同模式,切实发挥先导区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