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新模式新样板

全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暨非遗工坊现场交流活动有声有色

  • 图为灵丘草编非遗工坊精巧的编织产品让人爱不释手。本报记者王昕摄

  • (扫描二维码看视频)

  •   本报大同8月3日讯(记者王昕)7月31日至8月2日,由省文旅厅主办的全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暨非遗工坊现场交流活动在灵丘县举行。
      此次活动旨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典型示范带动,促进全省非遗与乡村振兴工作融合发展,不断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新样板。
      活动现场,灵丘县、稷山县、高平市文旅局局长分别就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的主要做法、经验等进行了分享。太原市晋源区、昔阳县文旅局局长以一线最生动、最鲜活的实践介绍了非遗工坊建设的情况。
      据介绍,灵丘县把乡村文化记忆工程与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产品供给相结合,建成一批乡村记忆馆、农耕馆、村史馆、民俗馆、初心馆等,涌现出车河有机社区民俗博物馆、沿河村愿景馆等一大批乡村文化展馆,成为乡村文化记忆的载体。其中,车河有机社区民俗博物馆建成以来,年接待游客达10多万人次,已成为灵丘乡村旅游的重要景点。昔阳县则选取从业人员多、带动能力强、有市场销路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园区”“非遗+公司”的模式,把非遗项目做成了富民的“大产业”。同时,以“非遗工坊+旅游”的模式,把布老虎、刺绣等非遗作品、工坊引入到民宿、景区,让非遗在传承创新中实现融合发展,激发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政策解读以及专家授课,达到互学互鉴提升工作能力、找到新工作方法的目的。”省文旅厅副厅长陈少卿表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部门合作、工作交流和典型培育,不断推动全省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和非遗工坊建设走深走实。
      2023年,省文旅厅公布了大同巧娘宫非遗工坊、阳泉城区彩色面塑非遗工坊等首批10家非遗工坊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全省非遗工坊由80余家发展到了269家,全面助力非遗保护同乡村振兴成果有效衔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03期

    • 第2024-08-02期

    • 第2024-08-01期

    • 第2024-07-31期

    • 第2024-07-30期

    • 第2024-07-29期

    • 第2024-07-28期

    • 第2024-07-27期

    • 第2024-07-26期

    • 第2024-07-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