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右玉:黄沙洼“种”出绿色奇迹

  • 如今已经变成一片绿洲的黄沙洼。本报记者刘成根摄

  •   右玉县黄沙洼的山坡上,小老杨、油松、樟子松随着山坡延伸而去,在大地铺满生机。眼前的情景很难让人想到,这里曾是一片广袤的沙地,因其吞噬了无数的生机,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大狼嘴”。
      头水泉村就在黄沙洼脚下。从孩童时期跟着大人们去种树,到现在带着孙子们继续植绿,74岁的王明花和树打了一辈子交道,亲眼见证了曾经沙化严重的土地变为如今森林覆盖率达到80%的绿洲。
      “头水泉村名字的由来,是因为村旁的那眼泉曾是救命泉。”王明花回忆道,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经过多次补栽才得以成活。
      上世纪50年代,右玉县在“三战黄沙洼”的治沙战役中,逐渐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科学营林方法。主要是采用“穿靴、戴帽、贴封条、扎腰带”的策略。“穿靴”,就是在河岸边,营造雁翅形护岸林;“戴帽”,就是在流动的沙丘上网状开沟,秧苗结绳压条固定沙丘;“扎腰带”就是在半坡环造防风林带;“贴封条”就是在侵蚀沟沿和风蚀残堆上密植造林、种草,以后再不断补植。
      根据这一模式,右玉县集8年之功,在黄沙洼累计种植了270万棵树,树木的成活率不断提高,沙丘的移动速度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曾经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
      王明花满怀喜悦地谈起当地防沙治沙的成效:“树木一天天长大,挡住了风沙,庄稼的长势也随之好转,粮食产量逐年增加,饲养的牛羊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黄沙洼的绿色奇迹,是人类智慧与毅力的体现。这片曾经的荒漠,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如今已经成为一片充满希望的绿洲。

    本报记者刘成根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19期

    • 第2024-08-18期

    • 第2024-08-17期

    • 第2024-08-16期

    • 第2024-08-15期

    • 第2024-08-14期

    • 第2024-08-13期

    • 第2024-08-12期

    • 第2024-08-11期

    • 第2024-08-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