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公告·综合

宿命与悲剧

——《雷雨》书评

  

陈欣

  现当代文学名家曹禺的《雷雨》震撼了中国文坛,以其艺术魅力和社会洞察力跨越时空影响读者。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人性复杂和家庭伦理扭曲,还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病与矛盾。《雷雨》以紧凑的叙事结构和精准的情节安排,营造出紧张感,让观众仿佛亲历剧中人物的情感波折。
  学生时代初读《雷雨》便留下深刻印象。此书的核心主题是宿命,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常被提及。曹禺通过塑造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等人物,展现了他们各自背负的秘密和痛苦,以及在命运面前的挣扎和碰撞。蘩漪的反抗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而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则反映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的冲突。《雷雨》的悲剧结局正是宿命的体现,引发人们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每个人都能在其中的角色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书名与故事中反复出现的雷雨天气作为故事的线索贯穿始终。书中人物性格鲜明,如周朴元封建守旧、周萍阴郁、周冲天真和四凤对生活充满希望,这些性格反映了生活的普遍性。雷雨则象征着对生活和命运的强烈抗争,以及灵魂对压抑的反抗。四幕内容,虽然简短却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和意外。这些转折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反映了生活的复杂性和宿命的不可抗力。
  “我希望今天变成火山的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个干净。”这样的文字有着巨大的冲击力,对于封建时代的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这是对命运的抗争,对生活的希望,对挣脱束缚的渴求。
  周朴元因门第观念放弃鲁侍萍,也不接受四凤为儿媳,导致悲剧重演。封建束缚和社会冷漠是悲剧根源,家庭沟通缺乏导致了悲剧的产生。曹禺通过周、鲁两家的故事,批判了封建家庭制度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对人性的扭曲。同时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怀和对未来的希望。雷雨之夜的爆发展现了旧世界的崩溃和新生的希望,以及人性中不灭的光辉与力量。经典作品之所以流传,是因为它们超越时代,代表了一个时期,并能不断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雷雨》呼吁我们对抗命运,突破束缚,追求希望的彩虹。在忙碌高压的生活中,重读这部作品,可帮助我们寻得内心的宁静,反思自我,体验灵魂的触动和启示。(作者单位: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 第2024-08-24期

  • 第2024-08-23期

  • 第2024-08-22期

  • 第2024-08-21期

  • 第2024-08-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