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践悟

拾遗与重塑:数字化赋能山西传统舞蹈创作的应用体系研究

  

薛莉

  从“集成时期”到“非遗时代”的历时性反思中,我们深感“空间文化层”的断裂不但造成了山西非遗传统舞蹈“表层结构”的变迁,也造成了我们对遗产“表层结构”(舞蹈形态、道具等可视部分)的凸显和对“深层结构”(民间信仰、民族心理等内在结构)的轻视。而这种认知思维的持续,不但加深了“空间文化层”的断裂程度,也造成了山西非遗传统舞蹈中“同类舞目群”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多维舞种”体系的破坏。在此背景下,从非遗保护角度,需要深度思考如何系统性科学保护山西传统舞蹈,而从创作角度思考,则应该考虑如何用舞蹈创作的方式去挖掘、整理、重塑、再造山西传统舞蹈,将今天观察到的山西传统舞蹈遗失的部分进行更好地创作与重塑,从而尽可能地为后世留下山西传统舞蹈的全息性图景。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第一,当代人的创作不能替代历史遗留下来的遗产形态,只是一种当代人对遗产的扩展、认识和重塑;第二,本文所探讨的也并非创作的本体,而是利用数字化赋能的手段来探索激活山西传统舞蹈创作的一种可能性。
  “空间文化层”是罗斌先生基于舞蹈人类学立场提出的,用于分析民间舞蹈结构的基本概念,也是本文进行问题查找、分析和解决过程中的主要思维依据与方法。在这一方法论和研究原理中反观当下山西非遗传统舞蹈保存下来的原生形态和在历时性发展中出现的变化后,我们就能够清晰看到山西非遗传统舞蹈“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之间出现了严重断裂。这种断裂所造成的问题是山西非遗传统舞蹈在当代非遗保护中,分别在舞蹈形态、舞蹈种类、舞蹈文化上出现了明显褪化和去“传统”性,即过于注重保护其“表层结构”和过于忽视其“深层结构”。
  基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从认知出发进行观念重塑,即“深层结构”是传统舞蹈遗产产生并得以世代传承的核心动力。它揭示了这些遗产形态背后的内在逻辑和原理,承载了中国人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髓;它如同文化密码一般,使得古人能够传递智慧与精神,而今人则能够解读并接收。
  比如山西国家级非遗“威风锣鼓”,不从“深层结构”剖析,我们根本想不到它与尧舜、娥皇有如此深刻的联系(舜年轻时因不忍鞭打牲口,便发明了用击锣的方式来驱赶牛耕作,并在耕作时偶遇尧,尧王问明缘由后发现了舜的智慧与仁爱)。
  由此可见,在深邃的结构探寻之下,那“威风锣鼓”所奏响的,已非单纯震撼人心的威猛之势,它更似一幅农耕文明的璀璨画卷,描绘着古人智慧与仁爱的光辉。这不仅仅是中国先民在文明长河中留下的瑰宝,更是今日中国人所追求与向往的理想之境。它诉说着古人对于人类文明的卓越贡献,亦映照着当代中国人对于智慧与仁爱的深深执着。这才是“威风锣鼓”传承千年仍旧被我们喜爱和使用的灵魂或深邃之处所蕴含的无尽魅力与深远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层结构”才是传统舞蹈遗产的核心结构,也应是当代山西传统舞蹈创作的核心追求。在对这些问题和认知都得到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后,我们尝试性提出数字化赋能山西传统舞蹈创作的应用体系。

(一)构建舞蹈家素养数字体验馆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是从事以美为中心的高级精神生产活动的社会人。而这个社会人也会因生活体验、审美感受、社会意识等因素而构成一个独立而不可重复的个体。也正是这种共同体中的多样性个体铸就了艺术作品的丰富性、多样性。但是,传统学院式的舞蹈家培养路径恰恰容易让多样性存在的个体走上机械化、标准化发展路线,这也是目前大批量舞蹈作品出现同质性倾向的主要原因。
  在此背景下,舞蹈家素养数字体验馆,旨在通过对优秀舞蹈家的必备素养和能力进行搜集、提炼、分类录入后,形成数据库,构建一个可以让舞蹈家沉浸式、立体式、多样性体验和感受艺术家素养的虚拟空间,从而能够真正帮助舞蹈家提升基本素养和专业能力。如:传统舞蹈传承人精神谱系数字档案馆数字体验馆、传统舞蹈原生地社会生活数字体验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养数字体验馆、传统舞蹈审美心理素养数字体验馆等。

(二)传统舞蹈创作素材数据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是非常优秀的舞蹈家进行艺术创作时也需要大量的舞蹈语言积累,或田野采风等方式为舞蹈的作品创作寻找素材。传统的素材积累都是依靠舞蹈家个体的所见、所闻、所学而构成作品的主要创作内容。而舞蹈创作素材数据库的建设打破了个体专业知识经验积累的局限性和习惯性,海量数字化的创作素材和分类寻找能够快速帮助舞蹈家寻找到艺术创作所需要的相关素材。

(三)舞蹈构思数字实验室

  舞蹈创作构思中多重审美心理机制都在发挥重要作用,如想象与联想,灵感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意识与无意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等都是舞蹈构思中的重要心理能力。由于传统构思中的意象性、虚幻性又会在实际创作中产生许多的不确定性和无法实现的可能性,所以,舞蹈构思数字实验室就是利用动态超写识重建,高精动画生产,虚拟内容制作等数字化手段,来打造一个chongming虚拟内容制作实验室,按照舞蹈构思的心理结构和特点将舞蹈家内在的意象形态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实验,这不但大量提升舞蹈家创作的效能,也为舞蹈作品的表达提供可操作的多样化的可能。

(四)舞蹈传达数字实验室

  舞蹈作品的传达过程就是编码和符号化过程,是把舞蹈家脑子中的意象变成具体形象的过程,他需要物质材料、舞蹈语言、舞蹈技巧来共同完成。而传统的表达方式是,舞蹈家将自己大脑中的舞蹈意象用语言的方式传递给演员之后,在演员大脑中重新生成舞蹈意象后进行的身体表达,这个意象与意象的传递过程需要很强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和长时间交流磨合。而舞蹈传达数字实验室就是将光学动补技术、超写实数字人、虚拟融合XR演播室、LUR虚拟拍摄等数字技术运用在舞蹈动作、舞蹈场景与舞蹈场图等方面创作中,将这个驾驭在舞蹈家和演员中间的难点和痛点进行虚拟空间的化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两者的合作效能和指导现实表达。

(五)创作过程记录数据库

  动态数字文化多维记录的技术是结合多种记录手段,完整全面地记录舞蹈在进行创作时的动态过程。通过一个全方位、多角度、高清晰度动态多维影像记录采集解决方案、多维影像还原系统,以及建立在多维影像技术、舞谱记录技术、计算机捕捉技术基础上的并行采集技术,根据动态艺术的特点,构建一个基于动态舞蹈数字采集、保存、展示的支撑系统。通过三重技术的协同作业及其之间的补充完善,最终完整全面地记录动态舞蹈创作过程。舞蹈创作过程记录数据库既能够让人们看到优秀作品的创作过程,又能够直观为年轻编导家提供前辈在创作中的方法和观念。
  与其他遗产相比,非遗传统舞蹈的本质特征是以人体为物质载体,以“口传身授”为传承方式的直观动态性表演类遗产。其表演时的动态性决定了这项遗产传承的难度和流传至今的珍贵性;其节奏的复杂性,即传承人情绪和情感的内在节奏与表演时外在节奏的配合度等,决定了这项遗产表演的灵活性和保护的艰难性。因此,在当代人的舞蹈创作观中,应该有一股力量,以“拾遗”的态度对其进行重塑与再造。【作者单位:山西省艺术研究院。基金:2023年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数字化赋能山西舞蹈创作的应用体系研究》(课题编号23BE002)阶段性成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02期

  • 第2024-09-01期

  • 第2024-08-31期

  • 第2024-08-30期

  • 第2024-08-29期

  • 第2024-08-28期

  • 第2024-08-27期

  • 第2024-08-26期

  • 第2024-08-25期

  • 第2024-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