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嘉
2014年8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回首十年,在媒体融合的历程中,传统媒体收获了新成绩,也面临着新挑战。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主流媒体如何进行思维创新、内容创新、传播渠道创新、技术创新,主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需求,是传统媒体和传统媒体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强化思维创新,让好作品更有“温度”
过去十年,在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媒体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然而,即使在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的今天,很多传统媒体仍然没有完成互联网思维的转变。
反观新媒体的蓬勃兴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新媒体内容的发布者从普通观众的视角出发,发布观赏性、实用性都很强的内容。选择传播内容首要考虑的因素是点赞量、完播率、转发量等数据,内容发布者必须时刻用这些标准考量作品,这恰恰是双向传播思维逻辑的具体体现。
央视作为全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近年来在新媒体端集中发力,创作出了一批值得称道的新媒体栏目和新媒体作品,《相对论》就是其中的一档代表性栏目。该栏目创立于2020年,截至2024年2月6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上,《相对论》栏目产出了超过64条阅读量破十万的稿件,视频内容在微博、B站、抖音等平台广泛传播,获得大量关注与积极评价。细心分析不难发现,记者选择有血有肉的故事、有苦有乐的生活,将镜头对准了“乡村兽医”“村BA队员”“淄博烧烤摊”等热点话题是栏目成功的主要因素,而知冷暖,找到网民真正关心的问题,是栏目成功“破圈突围”的关键。《相对论》的成功证明,媒体融合发展,宣传思维的转变是根本,是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渠道实现破局的关键。
二、强化内容创新,让好作品更有“内涵”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做好传播产品的内容创新,是媒体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
在这方面,河南卫视为全国的传统媒体做了表率,创作了以“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为代表的一批主题丰富、内容生动、制作精良的文化节目,把正能量变成“大流量”,用“大流量”催生“文化现象”。从2021年春节的《唐宫夜宴》开始,到《元宵奇妙夜》《洛神赋》……截至今年8月,“中国节日”已推出25期,全网阅读量超1200亿,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7000万。节目的成功,证明了立足传统文化,创新节目内容,传统媒体也可以借着媒体融合的热潮“热”起来。
三、强化传播渠道创新,让好作品传得更“广”
近年来,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级主流媒体的融合创新重点,正在逐步从产品创新向传播渠道创新拓展,进而扩展到自主平台建设。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也为新媒体力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的平台和条件。
2022年,中国记协对中国新闻奖的奖项设置进行改革,打破原来主要按媒体介质设立奖项的规则,新设了“融合报道”和“应用创新”两个更加注重新媒体发展的奖项,引导媒体提高融合生产能力,探索“新闻+服务”新业态,加快建设全媒体传播体系。目前,相较于“两微多端”的融合1.0版,建设1+N+N的全媒体发布矩阵的2.0版,已经成为主流媒体传播渠道创新的重点发力方向。
四、强化技术创新,让好作品变得更“潮”
近年来,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主流媒体构建起更为高效的融合传播体系,使其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数字技术大幅提升了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效能,也给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每年的全国两会是各级媒体集中展示业务水平的“大舞台”,也是媒体传播技术集中亮相的大平台,层出不穷的新技术,让媒体融合传播变得更加精彩多元。例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就结合人工智能动效技术,推出了一系列融媒体佳作。《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大代表》系列视频应用时下最流行的AI变身视频,向观众介绍人大代表以及他们的议案,利用AI虚实结合的技术,选取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独特视角,讲述“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使命担当。《绘说现代化》两会特别版,通过AI动画技术运用,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阅读量超百万。实践证明,通过结合优质内容与前沿技术,传统媒体的融合创新表达同样可以“出圈出彩”。
当下,传统媒体要在新媒体领域破茧成蝶,就必须勇于摒弃旧观念,主动跳出舒适圈,以思维之变、内容之变、渠道之变、技术之变,积极应对传播之变。面向新时代,唯有打造符合市场和受众需求、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新型媒体,才能守好主流媒体的“主阵地”,才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勇立时代潮头。(作者单位:山西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