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晋灏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严峻问题,2023年我国老年人口2969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1.1%,太原市老年人口为87.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13.9%,这意味着太原市已进入老龄化阶段。如何创新养老服务模式,提供优质养老服务,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大约7万亿元,占GDP的比重约为6%;预计到203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占同期GDP比重约为10%,年复合增长率达15.7%。另外报告数据显示,有83%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为健康付出40%以上的资产。
多年来,中医文化受到国家政策的持续大力支持,发展迅速。同时,中医部分理念和疗法与健康、养老、养生等理念天然契合,中医和养老的结合有望成为养老行业发展的拐点。因此,提高老年人中医健康素养,将中医和养老产业相结合有望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新突破口,进而推动市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医疗机构服务团队,制定个性化中医健康方案
建立中医治未病协作平台,完善治未病领域科技布局,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中医治未病健康服务研发机制,所有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设置老年病科,与养老及社区机构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每月在养老机构或社区开展一次活动,并上报管理机构。
鼓励中医医师加入老年医学科工作团队和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鼓励中医医师在养老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服务;推动养老机构开展中医特色老年健康管理服务,提高老年人中医健康素养。
中医科制定个性化健康调养方案,提供针灸、推拿、膏方等健康干预措施,推广中医传统运动,建立治未病健康服务效果评价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开展面向老年人的中医药健康管理、养生保健等服务,进而提高老年人的中医健康素养。同时,结合示范项目在太原市内培育一批中医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带动银发产业发展。
二、弘扬傅山文化,发展特色“餐采”服务产业
太原市是我国宜居城市之一,群山环抱,四季分明,有着千年文化的晋阳,有着傅山药膳的非遗文化。300多年来,傅山的八珍汤家喻户晓。
各社区及养老餐饮机构,以傅山文化为依托,建立山西特色的中医“餐采”养老服务产业链,结合四季养生、时令蔬菜,针对老年人体质寒湿特点,为他们提供有中医特色的养老服务菜谱,开发具有特色的中医银发经济产业。
同时,运用傅山在日常饮食生活中注重“餐采”的养生法,向民众大力宣传谷肉果菜均衡搭配,达到寒热适中、阴阳平衡。通过宣传让大家明白,合理饮食、均衡“餐采”才是健康的最基本保障,也是中医治未病之根本。
三、借鉴中医和银发经济成功融合典范,发展银发经济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诸多挑战,发挥好中医药优势,传统中医遇上现代养老,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打造太原特色的中医养老模式,让太原每位老人老有所养。
发展有特色的太原银发经济可借鉴下列中医和银发经济成功融合典范。保利和熹会依托中医建立起大健康管理模式,从中医诊疗、理疗、药膳、宣教等方面,为小区内及周边社区的老人们提供触手可及的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新疆和顺雅居在CCRC健康服务中,以中医1.2.6医养结合技术服务体系(1.2.6医养结合技术服务体系是指阴阳失衡是疾病的1个根本原因;导致阴阳失衡的原因有2种,即内因和外因;要恢复阴阳的平衡,大致有6种治疗方法,包括中药、药膳、经络等)为依托,让老年人在社区内就可享受养、调、疗等康养服务;
南京圣爱本草堂将服务从中医馆延伸到养老院,提供艾灸、拔罐、足浴、理疗、情志、药膳等中医特色服务。医馆由此可以获得政府对养老项目的补贴,年长者对医馆的服务满意度也大大提升。
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拓宽银发经济产业领域,须充分发挥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服务群众的主阵地作用,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中医药文化和健康理念植入老年人健康管理中,从而推动太原市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山西医学科学院);课题来源: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编号:ZB20243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