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太原:晋祠水稻迎来收获季

  • 晋祠水稻收割现场。 杨润德 韩暖晴摄

  •   10月30日,在太原稻田公园400亩广阔稻田中,金色稻浪随风起伏,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
      一大早,稻田里就热闹了起来,机器的轰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红白相间的收割机在稻田中穿梭,将沉甸甸的稻穗卷入,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稻茬,煞是好看。不一会儿,金黄的稻谷就装满了收割机的谷仓,随后被转运到一旁的运输车上。
      机器轰鸣中,围田测产同时进行,专家和工作人员选定种植天龙粳12号稻谷的稻田进行测产,收割机按照指挥精准地收割了固定区域内的水稻。“稻谷含水量23%!”水分测量仪精准地读出了机械脱谷后的稻谷含水量。工作人员殷燕峰表示:“这个含水量高于标准,需要经过晾晒,只有达到12%—15%的标准才可装袋入库。”
      为方便称重,工作人员将收割完的稻谷一一装袋过秤。0.25亩稻田收割稻谷总重约197公斤,按照比例公式去除水分和其余杂质后水稻净重177.4公斤,推算得知该品种亩产可达703.5公斤。这个数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起来。
      “天龙粳12号是产量比较高的一个水稻品种,我们种植了30多亩。该品种水稻生长周期短、产量高、病虫害少,更重要的是,品质高、卖相好,口感也好。”稻田公园农业负责人张慧平表示。今年稻田公园共引进13个水稻品种,除天龙粳12号外还有晋稻17号、津稻919号、津稻12号等,400亩稻田平均亩产约为500公斤左右。
      得益于得天独厚肥沃黑土地的滋养和难老泉水灌溉,有着3300年种植历史的晋祠大米以“七蒸不烂、味美而殊”享誉三晋,素有“北米之最,皇家贡品”的美誉。作为晋祠大米的核心产区,稻田公园通过培养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用有机肥等措施,从播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实现了水稻的增收增产。
      据工作人员介绍,收割完的稻谷最终会进入稻田公园的晋祠米铺,一部分用作对外销售,一部分磨成米粉用来DIY米糕。
      据了解,晋源区的稻谷收割期将持续半个月。其间,该区将围绕“丰收”主题开展研学课程。届时,孩子们可站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体验稻田丰收的喜悦,可走进稻田民俗博物馆了解农耕文化,可来到晋祠米铺亲手制作米糕、品味稻米的香甜,可步入稻田艺术体验馆沉浸式感受“一粒米的旅行”,尽享休闲惬意的美好田园时光。
      近年来,晋源区全面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品牌化打造”的思路,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统一品牌的“六统一”经营模式,依托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五良法”,为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该区出台并推行专项奖励补贴政策,提高村民种稻收入,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全区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晋祠大米产业发展驶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快速发展的轨道。

    本报记者王媛 实习记者姚雅馨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0-31期

    • 第2024-10-30期

    • 第2024-10-29期

    • 第2024-10-28期

    • 第2024-10-27期

    • 第2024-10-26期

    • 第2024-10-25期

    • 第2024-10-24期

    • 第2024-10-23期

    • 第2024-10-2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