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时一定要先剪内部,不要着急,找好下剪点。”
“写好毛笔字,选笔很关键。狼毫、羊毫、兼毫……不同材料制成的毛笔适合写不同的字体。”
…………
10月29日,山西财经大学校园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展示体验活动热火朝天地开展,太原市非遗协会与山西财经大学博雅学院携手,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盛宴。23组来自太原的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了金石篆刻、传统插花、绳结技艺、琉璃烧制、晋作木雕、绛笔与绛墨制作等20个门类的非遗技艺,让师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为拥有2500余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太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遗资源,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65项、市级16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65人、市级136人。参加此次活动的非遗传承人均为太原市非遗协会经过多次征集、层层选拔的非遗专家,他们结合山西财经大学人文特色和活动场地实际情况,现场进行了作品展示和交流分享。
“通过此次活动,我切实感受到了太原非遗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来自山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学生郭明研告诉记者。
“植物印染是使用天然的草木染料给纺织品上色,利用纹缬、蜡缬、夹缬等方法制作出图案的传统印染技艺,取材广泛、绿色环保,植物染布后形成的废弃物还可以作为肥料继续供养植物生长。”活动现场,植物印染非遗传承人任育萱一边和前来学习植物印染技艺的学生互动,一边分享着她的传承经历,“最初,我跟着太姥姥学习用豆面糊染布。后来,跟着婆婆学习现代染色技艺。再后来,结合多年植物染色教学经验,研究制作出手中这张多种植物染色卡,让植物染色的视觉色彩更加丰富。”
在任育萱的指导下,山西财经大学文化旅游与新闻艺术学院大一学生李婷婷成功将一朵小花的色彩印染在单色布制品上。她兴奋地说:“从未想到在校园路边随意摘取的一朵小花,可以在布上呈现这么美丽的颜色。寒假回到家乡海南后,我一定要展示给家人朋友看。”
这是一场创意创新与传承传播的对话、一次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当非遗传承者的智慧结晶遇上高校精品课程,如何进一步激发非遗创新活力、扩大传承传播范围,从而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和振兴非遗?
活动当天,山西财经大学非遗传承保护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负责人、太原市非遗协会副会长张静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将非遗融入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是以中华文明之美引领当代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的现实路径。”
“以敬畏之心,传承非遗文化;以创新之思,弘扬非遗精神;以积极之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山西财经大学博雅学院院长程占红表示,“我们要将从非遗文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实际行动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融合,让高校校园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阵地。”
本报记者李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