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和必然要求,城乡空间融合既是城乡融合的主要内容也是其必要条件。空间融合涉及物质基础和经济空间的融合,也指向社会空间意义的融合。融合不是要消除城乡空间界限、缩小城乡功能差异以实现城乡均质发展,而是重塑城乡关系,实现城乡功能互补,使广大居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并共享现代化成果。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有助于推动城乡社会空间意义的融合,也有助于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质量。
一、嵌入的意义使文化赋能成为可能
格尔茨认为文化即意义之网,对文化的分析就是对意义的探求和解释。嵌入空间或场景的文化意涵使文化的赋能作用成为可能。
有助于培育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农村现代化发展强调盘活乡村内生发展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特性及其与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联,借助乡村地域场景,吸引青年创新人才,建立乡村与城市融合的组织形态,这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来源。
有助于理解现代文化消费机理。文化对于大众消费有独特的引导作用,文化消费在文旅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提升了旅行体验,推动了城乡要素的流动,还通过深度融合和创新场景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同时,表征文化意义的消费空间也重新定义了乡村发展。如《黑神话·悟空》与山西旅游的融合互动,隰县小西天周边因此营造了包括道路修缮、车辆停放、餐饮服务、住宿休息、特色产品等配套公共空间与服务。
有助于将独异化生活方式与成功地实现自我相匹配。莱克维茨指出晚现代主体,特别是新中产,追求实现自我的方式是努力将日常生活中尽可能多的内容或构件进行文化化和独异化,独异化被视为一种特别的体验与实践过程。体现生活风格的饮食、居住和旅行等都是新中产独异化的对象,其中旅行本质上是一种空间的独异化,乡村的自然景观、文化活动、舒适物设施、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特性都会令人产生独特感,这种独特感事实上意指一种文化关联。
二、文化赋能城乡空间融合的现实挑战
文化赋能的长期效益较低。文化赋值是一个持续化的动态过程,因此创新与要素更新是必要的。从当前乡村与城市文化发展案例来看,人文热潮与同质化竞争是影响其长期效益的重要原因。公众行为作为特定场域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本身会影响场域的组织形态和互动关系;反之,场域也会影响甚至引导公众行为。当场域构成或条件固化,其独特性和吸引力随之降低,公众与其互动性减弱,进而影响场域的长效发展。
地域协作与联结尚未实现。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局限于单一范围,具体场景和空间的创造尚未与周边区域进行联动,协作性不强,导致没有形成发展链条或造成空间闲置状态。若把文化看作是具有特定内部关系的结构现象时,文化资源的挖掘尚停留在文化特质层面。
配套设施与服务不健全。一方面地方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视角;另一方面当受众规模超过预期数量或地方承载力,现有配套服务无法满足当前需求时,容易在受众中形成反向力。尽管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的完善指向一种过程实践,但对“当下体验”的追求与情感能量的聚集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影响。
三、文化赋能城乡空间融合的长效路径
作为一项国家现代化整体层面的体系设计,城乡空间融合应基于满足城乡居民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等需要的共同体福祉理念出发。城乡空间融合在学理层面属于社会秩序研究的应用问题,共同体秩序强调各要素协调有序地互动,城乡处在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状态。因此,文化赋能城乡空间融合的前提是整合城乡文化资源,明确文化要素的价值指向。
首先,政策支持为文化赋能城乡空间融合提供制度保障。完善文化赋能的顶层设计,从政策制度上确立城乡文化资源发展目标、基本方向及方法、手段的合法性,同时也对发展主体具有使能作用。
其次,促进乡村特色文化与科技的有效融合。如发挥山西“古代建筑宝库”资源优势,以此为依托进一步挖掘具有地域性的乡土风光、农耕景象、特色饮食、民间戏曲、风俗活动等文化事项,将古建筑景观与特色活动深度融合。同时,利用现代数字平台与技术进行展演,使人们能够获得真实的身体体验。鼓励将传统工艺和文化要素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农产品新业态,培育农产品品牌,并借新媒体讲好农业乡村故事,拓宽其影响力。
最后,吸收与培育乡村优秀创意人才。乡村对于优秀创意人才的吸引点在于其日常环境与活动有机集合形成的生活场景及其蕴含的价值观与文化意涵,返乡创业青年、市民下乡等是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重要主体。同时,发展和凝聚新时代乡贤力量,鼓励市民与村民、不同地域之间的协作,以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作者单位:山西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