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理论·践悟

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杜艺

  重症医学科(ICU)是医院中专门收治和治疗危重症患者的科室,主要负责对生命体征不稳定、病情危急的患者进行监护和治疗。该科室具有高度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如机械通气、血液净化、心脏监护等,能够提供24小时连续监护。重症医学科的功能包括急救、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药物治疗以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综合治疗,目的是稳定患者病情,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本文从重症医学科背景出发,分析我省2023年ICU的现状,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重症医学科背景讨论

  中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随着医疗体制的不断进步,国内开始逐步引入和建设重症医学科。最初的重症监护病房(ICU)在一些大型医院和重点学科如心脏科、肿瘤科、外科等科室内设立,主要依赖基础的生命体征监测与支持治疗。流感和新冠疫情对重症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两种病毒的暴发显著提高了对重症医学科的需求,推动了呼吸支持技术,如ECMO、高流量氧疗的快速发展。同时,流感和新冠的多器官损伤特性,加速了重症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发展。2024年4月1日国家发布《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重症医学领域将迎来全面升级。《意见》提出,要完善“能级匹配、布局合理、服务优良、平急结合”的重症医学医疗服务体系,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的重症医学资源能够协调配合,目标是在2027年末,全国重症医学床位数量达到满足地区需要,有效扩充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资源,改善区域布局不均衡问题,同时显著提升专科服务能力。这一政策的实施,将大大提高我国重症医学科的整体水平,为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见重症疾病提供坚实保障。

二、山西省2023年ICU现状分析

  基于上述背景,本课题收集了山西省20家医院的数据,涵盖了省级三甲医院以及各地方市内的二甲医院,旨在全面了解该地区重症医学服务的现状和发展潜力。通过对床位配置情况、人力资源、设备资源配置情况、医疗资源控制以及医学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深入评估山西省重症医学科的资源分布与利用效率。在床位配置情况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床位占医院总床位比例较低,与《重症医学科ICU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版》中期望的重症医学科占医院床位总数接近下限,提示医院的重症医学科床位相对较少。人力配置方面,医师以硕士为主,护士以学士及学士以下为主,医师床位比与护士床位比仍未满足指南中重症医学科医师、护士人数与床位数之比的要求。设备方面,心电监护仪、简易呼吸器、有创+无创+便携呼吸机、输液泵、微量注射泵、除颤仪、心电监护设备在设备资源数量上三级医院明显高于二级医院,且均基本符合《指南》标准。但在临时心脏起搏仪、ECMO、下肢气压治疗仪、床旁超声、血气分析仪、血液净化仪等设备配备上存在资源不足的现状,山西省重症医学科亟需扩充床位和增派人力、设备等资源,以应对危重患者不断增加的救治需求。在医疗控制方面,重症医学科作为专门处理危重患者的科室,APACHEⅡ评分≥15分的患者比例较2017年山西省质控结果显著上升。这表明医院重症医学科开始接纳更多病情更为复杂和严重的患者。
  根据本次研究调查,医院重症医学科在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和深静脉血栓预防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非计划拔管率、非计划转入率、泌尿感染发生率及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较2017年有所降低。在我省ICU技术开展方面,各级医院ICU已逐步能够独立实施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血气分析、重症超声等技术。然而,由于地区经济、资源配置、技术水平和病种差异,技术应用率有所不同,纤维支气管镜、中心静脉置管等技术应用较广,但床旁超声、ECMO等技术的开展受限于设备和人员培训等因素。

三、未来展望

  随着全球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重症医学的服务模式、治疗手段以及医疗资源配置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山西未来的重症医学发展应从设备与人力资源发展、远程医疗的应用以及治疗规范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提升。
  1.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重症医学的设备也在迅速更新换代。现代化的生命支持设备,如高端呼吸机、体外膜氧合(ECMO)设备、持续血液净化系统、监护仪器等,将继续朝着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强的智能化方向发展。未来,设备将不仅具备更高的精度和更广泛的应用范围,还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自我调节与监控。例如,通过人工智能(AI)与大数据分析技术,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自动调整治疗方案,大大提高治疗效率和精准度。此外,设备的便捷性和移动化也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随着便携式呼吸机、移动监护系统和远程控制技术的进步,重症患者的治疗不再局限于重症监护室(ICU),即便是在运输过程中,也可以提供高水平的生命支持。医院之间的设备共享和智能化管理也将进一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因设备不足而影响重症患者的及时治疗。设备的升级需要强大的人力支持,未来,重症医学领域的医护人员将面临更高的技术要求和更专业的技能培训。在基础临床培训的基础上,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需具备更多跨学科的知识,如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应用等,这将促使重症医学培训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除了临床技能的提升,重症医学科也将加强团队协作的培训,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整合不同专业的医生、护士、药剂师等的力量,共同为危重症患者提供全面、综合的治疗。
  2.远程医疗技术将在未来的重症医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提高资源薄弱地区的医疗服务能力方面。随着5G网络的普及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重症医学的远程监护、远程会诊以及远程医疗教育将成为常态化的服务模式。对于偏远地区,尤其是重症医学资源不足的农村或边远地区,远程医疗将为患者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减少因地理限制带来的治疗延误。远程监护技术的发展使得重症患者即使在不同地点,也能实时传输生命体征数据,医生可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并进行远程调整治疗方案。例如,远程ECMO监控、远程呼吸机调整等技术可以大幅提高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生命支持水平。此外,远程会诊也能够让偏远地区的重症患者通过视频、音频与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进行实时沟通,获得及时的治疗方案,尤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远程医疗具有重要的应急响应功能。未来,远程医疗不仅局限于诊疗和会诊,还将在医学教育和科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医生和护士可以随时接受最新的技术培训,了解先进的治疗方法,提升专业技能。与此同时,远程科研合作也能促进国内外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重症医学技术的国际化发展。
  3.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重症医学的治疗方案也逐步向规范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未来,重症医学的治疗将更加注重循证医学的应用,通过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实验研究来制定标准化的治疗流程。对于常见的重症疾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急性心肌梗死、败血症等,未来的治疗方案将趋向统一和标准化,减少诊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医疗差错。规范化治疗,不仅包括药物和治疗设备的使用,还涉及治疗流程的标准化。例如,针对严重感染的重症患者,早期识别、抗生素的精准使用、感染控制措施等将被纳入统一的标准治疗方案中,从而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延误,提升治疗效果。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重症患者,个性化治疗也将越来越受到重视。重症患者的基础病、免疫状态、年龄等因素都将影响治疗决策,未来的治疗方案将通过精准医学手段结合患者的基因、免疫特征等数据,量身定制最优治疗方案。
  响应国家号召,推进重症医学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落实《“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共同推动重症医学从应急治疗向精细化、个性化治疗转型。随着百姓对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我省重症医学将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山西白求恩医院。本文系2023—2024年度山西省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科研专项课题《健康山西视角下重症医学学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DJKZXKT2023117)】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12-14期

  • 第2024-12-13期

  • 第2024-12-12期

  • 第2024-12-11期

  • 第2024-12-10期

  • 第2024-12-09期

  • 第2024-12-08期

  • 第2024-12-07期

  • 第2024-12-06期

  • 第2024-12-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