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陶杰
新闻报道作为认识和了解世界的沟通纽带,其标题的“泛标签化”现象在新媒体环境下日益显著。本文旨在通过个案分析法,深入探讨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的定义、类型、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反思与建议。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的定义
(一)新媒体的特性
新媒体是为大众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形成了对等的交流关系。新媒体的特性包括迎合受众碎片化休闲娱乐需求、满足受众互动表达与娱乐信息需求、增强受众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和选择主动性,以及媒体使用与内容选择的个性化。
(二)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的概念
标签理论是用以标志产品目标和分类内容的关键词,便于查找和定位。新闻标题的“泛标签化”则是滥用这些标签,以简短精炼的形式吸引受众眼球。贴“标签”是新闻报道中常见的信息处理方法,将新闻和人们所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新闻成为新近发生的“旧闻组合”,报道为了满足受众快速了解新闻事件的需求,常常无视新闻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规律。
二、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的类型
(一)群体化标签
人们因共同兴趣形成群体,寻求认同。例如,热爱阅读的人自发组成读书会,通过共同分享阅读体验,找到归属感,强化了“书友”这一身份标签。
(二)年代、职业、年龄、性别群体标签
“80后”“90后”“农民工”“女汉子”等,这些标签根据年代、职业、年龄、性别等因素对人群进行分类,但往往忽略了个体差异。
(三)地域标签化
地域标签化的新闻报道无视地域特色的多元性,忽视个体之间的差异,把人们初次表面的认识强加给不同的地域群体,以求在新闻报道中与受众获得共鸣,从而达到更迅速的传播和获得更广泛的新闻效果。但久而久之,受众对不同地域形成刻板印象,在认知与行为上展现出差异性。
三、新闻标题“泛标签化”形成原因
(一)内因
1.社会转型期产生认知偏差
社会转型期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阶层固化,媒体在报道中放大这种差异,加深社会偏见。
2.新闻“标签化”符合受众思维
受众习惯于通过已知信息分类和旧热点新闻联系来理解新事件,导致新闻真实性被忽视。
3.消费主义时代的媒体选择
互联网消费时代,媒体追求点击量和流量,倾向于使用“泛标签化”标题吸引受众。
4.新闻从业者认知局限
部分新闻从业者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盲目贴标签,导致新闻失真。
5.媒体报道者立场
媒体立场过于主观,倾向于报道受众感兴趣的内容,忽略事实真相。
(二)外因
1.刻板印象方便报道
人们倾向于用已有认知去定义新事物,媒体从业者也不例外。
2.自媒体推动新闻事实让位情感
自媒体时代,情感共鸣往往比事实真相更能吸引受众关注。
3.受众碎片化、快餐化信息接收习惯和阅读需求
快节奏生活导致受众倾向于碎片化、快餐化接收信息,“泛标签化”标题正好满足这一需求。
4.互联网为民众发表观点提供了渠道
互联网的低门槛、迅速及时、零成本、低风险特点,使得民众可以随意发表观点,推动“泛标签化”现象的传播。
四、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现象危害
(一)阻碍受众独立思考而形成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
“泛标签化”标题阻碍受众正常思考,导致刻板印象和社会偏见形成。
(二)有些媒体用立场左右真相,媒体公信力下降
有些媒体为追求流量而忽略事实真相,导致新闻反转事件频发,媒体公信力下降。
(三)以标签思考阻碍理性探讨
“泛标签化”思维使人们难以用理性观念看待外界的人和事物,阻碍理性探讨。
(四)对标签词义扩展,词义偏离
“泛标签化”导致标签词义扩展和偏离原意,影响语言文字的准确使用。
(五)负面性标签放大化
负面标签被放大化,对个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助长社会戾气。
五、如何应对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现象
针对新闻标题的“泛标签化”现象,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和解决这个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应对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新闻报道应该坚持客观、公正、真实的原则,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准确反映新闻事件的全貌和真相。同时,新闻报道也应该避免使用过于主观和臆断的标签和言论,以免误导公众的判断和认知。
(二)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认知水平
提高公众的媒体素养和认知水平也是应对新闻标题“泛标签化”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公众应该具备一定的媒体素养和认知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和判断新闻报道中的信息和言论。同时,公众也应该保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不轻易相信和传播不实信息和言论。
(三)健全监管和自律机制
健全监管和自律机制也是应对新闻报道标题“泛标签化”现象的重要措施之一。政府应该加强对新闻报道的监督和管理,对违规和失实的新闻报道进行处罚和纠正。同时,新闻媒体也应该构建自律机制,规范新闻报道的标题和内容,避免使用过于主观和臆断的标签和言论。
六、结语
新闻标题的“泛标签化”现象对受众、媒体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应反思这一现象带来的危害,提升媒体和受众的素养,摒弃“泛标签化”,回归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个世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乡宁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