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振兴,乃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
今年以来,从太行山下到吕梁山上,从河东大地到雁门关外,新质生产力在三晋大地的制造业领域持续迸发强劲动能。
在晋城,工作人员手指在智能控制屏上轻轻一点,不远处的智能无人驾驶联合收割机就开始收割作业;在晋中,纺织企业的智慧工厂打造了多条数字化精益化生产线,智能化产品实现装备制造、生态场景、智慧纺纱、数据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应用;在太原,智能焊接机器人“小萌”的机械臂上下挥舞,焊缝成型美观、质量稳定,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深入一线采访,记者亲身感受到我省制造业振兴发展热潮涌动。
传统产业蝶变升级,煤矿、钢铁、纺织等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物技术、新能源等新赛道崛起;未来产业加速布局,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创新捷报频传……向新而行、向上攀登,山西制造业升级步履铿锵。
“新”技术——
制造水平精益求精
今年10月,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全球共有22家灯塔工厂脱颖而出入选新的灯塔网络。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轨道公司”)凭借在智能制造与数字化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全球制造业的至高荣誉——卓越制造“灯塔工厂”称号,这是全球轨道交通行业的第一家。
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记者走进该公司车轮厂第二生产线,随处可见的LED电子显示屏上,实时反映产品生产进度的数字持续跳动。轨道公司副总经理芦树成表示:“我们的工作人员坐在屏幕前,就像一首协奏曲的指挥家,手指轻抹,一块特定尺寸的钢锭经过1200℃高温煅烧,自动进入车轮生产线,通过预成型、成型、轧制、压弯冲孔、打标等工序,一个车轮完美成型,全程用时不超1分钟。”
对于能源大省而言,推进煤炭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高效、低碳利用,离不开科技对采煤装备的赋能。而山西天地煤机装备有限公司就研制出了被誉为“煤海蛟龙”的我国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掘神器”——煤矿掘支运一体化快速掘进系统,彻底解决了煤巷掘进、支护、运输不能平行作业的世界级难题。
在该公司制造车间,记者见到了正在装配的“煤海蛟龙”及系列装备。据介绍,整体装备由掘锚一体机、锚杆转载机、柔性连续运输系统和协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根据不同地质条件定制配套方式,首尾最长可达200多米,重量高达230多吨。
该设备科研团队专家告诉记者,设备头部装有可伸缩巨大滚筒,上面嵌着利齿,负责采煤挖掘,设备前部和滚筒的下方有两个旋转的耙爪,负责把滚筒割下来的煤块源源不断地拨到“嘴”里,通过“身体”内部的传送装置,运输已经挖下来的煤炭。与此同时,掘锚一体机和锚杆转载机搭载的锚钻系统可以对巷道的顶板和侧帮进行同步支护,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又保障了作业人员的安全。
“新”订单——
“出海”加速实力“圈粉”
在我省坚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制造业企业纷纷向海外进军,不断抢订单拓市场的进程中,位于中条山北麓绛县的山西中设华晋铸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设华晋”),凭借“专”与“精”,牢牢占据了较高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作为工信部认定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设华晋所有产品中,耐磨材料产品占比80%左右,且公司80%的产品出口欧美国家。
“我们的主要客户包括美国的卡特彼勒、哈里森,德国的克虏伯以及瑞典和澳大利亚的公司,全是业内声名显赫的巨头。国内客户同样是中车四方、中信重工、北方股份等各领域一线企业。”中设华晋董事长周翔介绍称,“耐磨材料的附加值比较高,相应的产品技术要求也高,结构比较复杂。之所以能和这么多大客户合作,就在于公司过硬的产品质量。”
“我们车间的特点是小批量、多品种。”在中设华晋112车间,车间主任赵平爱介绍。
据了解,该车间2022年完成了数智化改造,新增了生产线和设备,建设完成了生产指挥中心数字化平台。其中,新增的履带板造型生产线运行后实现了生产效率翻倍,多功能全自动热处理自动化生产线炉温更加均匀,车间高端铸件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具备了5000吨铸件的年产能。新生产线的投产,为公司赢得了欧洲高端铸件的产能转移。
“新”目标——
瞄准“高端”聚链共赢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是我省培育打造的十条重点产业链之一。
去年9月,山西省高端装备制造(工程机械)产业联盟在太原成立,成员单位包括93家省内外工程机械领域的企业。“以产业联盟成立为契机,建立政府引导、‘链主’带动、链上企业紧密联合的发展机制,形成政产学研用一体的产业联合生态体系,能够实现技术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成果转化。”省工信厅厅长潘海燕表示,“目前,全省已形成争创智能制造示范标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此背景下,各市也铆足干劲,以昂扬奋斗的姿态奏响制造业振兴的雄壮乐曲。
三一朔州一期5GW超薄单晶硅片项目投产,三一朔州二期大尺寸超薄单晶硅片项目和三一集团平鲁区整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合作协议签订,中煤平朔煤基烯烃新材料及下游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加快推进,宝武朔州绿色低碳铬基合金项目加快落地……朔州坚持把制造业振兴升级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全力推动制造业集群成链。制造业已成为拉动该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聚焦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业重要承载地”,围绕工业高质量发展“百千万亿”工程,太原打造“一高两先、三特三新”重点产业链发展体系。在光伏产业链上,不仅有中来、晶科两个头部企业项目落地,15个辅材环节均有项目建设,光伏全产业链布局基本实现,再加上组件等配套项目,有望形成3000亿级、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光伏产业基地。
根据《吕梁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4—2030年)》,吕梁要打造“四都吕梁”、建成“五大基地”,即打造3000亿级“煤都”吕梁、1000亿级“氢都”吕梁、1000亿级“铝都”吕梁、1000亿级“酒都”吕梁,建成1000亿级现代煤化工基地、500亿级特钢产业基地、200亿级装备制造业基地、100亿级非常规天然气示范基地和国家级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该市还将瞄准科技最前沿,聚焦创新研发和场景应用,关注智能机器人、航空航天材料等领域,发展新产业新赛道,厚植未来发展新优势。
…………
种新质生产力的树,结高质量发展的果。省工信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2023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达15.2%,制造业占比从2021年的32%上升至2023年的44%。今天的山西制造业,振兴步伐铿锵有力,“山西制造”品牌响亮;明日的山西制造业,将更加笃定目标、砥砺前行,在“新”动力加持下,不断挖掘制胜市场的“新”优势,为全面推进美丽山西建设贡献制造力量。
本报记者杨晓明 王蕾 王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