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元元
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锤炼“四力”,进而创作出更多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
党的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与根本工作路线,对于新闻工作意义重大。走好该路线,切实增强“四力”是关键所在。因此,新闻工作者应坚持不懈地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方面下功夫,以切实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一、增强脚力,深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吕梁日报社积极开展“乡村行、看振兴”主题采访活动。采编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扎根群众之中,围绕乡村发展变化展开全面采访,并推出了一系列能够反映群众切身感受的报道。
在此次主题采访活动中,吕梁日报社记者深入吕梁13县(市、区),抵达新闻第一现场,撰写了诸多优质的主题报道,如反映帮扶单位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山:百名脱贫老人“捣”出致富好“钱”景》,展现传统村落借乡村振兴实现高速发展的《“凤凰村”振翅腾飞谱新篇》,呈现乡村振兴中农旅融合发展的《柏卜湾“重生”》,以及体现黄河岸边传统村落搭乘乡村振兴快车后发生变化的《一个很“新”的后冯家沟》等。这些报道充分彰显了吕梁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亮点与成果,有力地传递出乡村振兴在新时代背景下所展现出的新气象。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基层是新闻报道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现场则是记者的广阔舞台。唯有怀揣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感,始终坚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感知时代变迁、社会进步,才能创作出充满泥土气息、闪耀着汗水光芒、饱含为民深情,且能够真实反映伟大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
二、增强眼力,时刻保持敏锐洞察力
眼力是指记者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情况时,所具备的对问题的发现力、辨别力与判断力,是一种能够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抓住本质的能力。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坚决杜绝“脱离群众式”与“蜻蜓点水式”的采访方式。记者要带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和强烈的使命深入一线,从现场挖掘不同的报道视角,通过深入采访捕获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进而培养自身时刻保持敏锐洞察力的能力。
以《方山:百名脱贫老人“捣”出致富好“钱”景》为例,记者在马坊村采访时,偶然发现一伙六七十岁的老人正盘腿坐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院内,边捣着“钱钱”边闲聊家常。这本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但老人们聚集在党群服务中心干农活却有悖于常态,由此引发了记者对于消费帮扶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的深入思考。由此可见,增强眼力不仅有助于发现优质的新闻素材,而且能够帮助新闻工作者更为深刻地洞察问题的本质,是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关键环节。
三、增强脑力,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过程中,脑力是指新闻工作者在深入细致的分析思考中,通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取得真实有效、扎实可信的调研成果,并将其转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要使新闻作品经得起反复推敲和时间考验,增强脑力至关重要。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面临着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复杂多变的舆论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更需深入思考,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确保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在《柏卜湾“重生”》一文中,记者以柏卜湾的发展为线索展开叙述,使曾经的落后与现今的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柏卜湾村今昔的差异。全文通过聚焦柏卜湾村这一微小变化,巧妙地折射出乡村振兴这一宏大主题,取得了以小见大的良好效果。
正所谓“站位高,方能览万物之壮丽,谋全局之发展”。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当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紧紧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大局,更好地发挥新闻舆论鼓舞士气、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重要作用。
四、增强笔力,生动讲好吕梁发展故事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脚力、时刻保持敏锐洞察力的眼力以及抢占舆论制高点的脑力,最终都需借助力透纸背的笔力予以呈现。而笔力也是新闻工作者心中具备良好思想、胸中拥有宏大格局、手中掌握优良文风、文中展现出色文采的集中体现。
例如在《“凤凰村”振翅腾飞谱新篇》一文中,记者在开头写下:“置身于这种古色古香的氛围,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现实场景,唯一不同的是这里多了西点餐饮店。”这样的美文只有不断增强笔力才能创作出来。
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四力”的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主动承担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与使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方法。
唯有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中切实践行“四力”,做到有情怀、有担当、有思想、有匠心,才能持续打造出更多能够反映时代特征、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时代发展的新闻佳作,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地方党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讲好新时代故事、传播新时代好声音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作者单位:吕梁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