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1月9日讯(实习记者韩潇)今天上午,在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自2024年5月太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启动以来,各普查队已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三普”)文物复核1400余处,达成了复核率60%的年度普查工作目标;征集汇总新发现文物线索40余条,其中30处已完成实地核查登记。
太原市文物资源丰富,历史底蕴深厚,“三普”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237处,其中古遗址334处、古墓葬121处、古建筑932处、石窟寺及石刻48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796处、其他6处。此次文物普查实地调查阶段主要任务包括对“三普”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核,以及对新发现文物进行调查认定。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是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十四五”期间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行动。太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2024年2月成立工作专班,成员包括22个市直有关单位,各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大力支持,全力推进太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同年5月,太原市四普办组织开展太原市四普试点培训,标志着太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正式启动。
太原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期间,该市坚持“应普尽普,应保尽保”的工作原则,收集汇总新发现文物线索,加大调查走访力度,深入、全面地开展普查。市、县两级普查机构严守普查纪律,对普查登记对象建立预先保护机制,严格落实地上文物“先调查、后建设”制度,建立健全在城市更新、建设中先行组织文物资源调查的保护前置机制,守护文物本体安全。
为更好地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太原市充分发挥市级文物保护机构和考古工作队伍的力量,市本级成立一个专家组,提供普查技术指导,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成立2支市级普查队,由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业人员组成,协助县级普查队开展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类文物的实地调查,确保普查数据质量,推动普查成果与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相适应;配合省文物局开展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普查工作,并委托该市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现有的及下一步准备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进行测绘采集,为文物保护单位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一张图”打好基础。
太原市10个县(市、区)分别组建县级普查队,充分调动乡镇文化站、网格员等基层工作人员,吸纳山西大学文物全科生、大学生志愿者等高校人才,动员文保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实地调查,弥补了县级文物行政部门人员欠缺、专业和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也通过此次普查实践实现了文物行业人才的锻炼和培养。
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太原市文物局副局长(挂职)高振华说:“自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来,社会各界对文物的关注和认识有了很大提升,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部分位于山野、较为隐蔽的文物逐渐被发现。在普查中,我们发挥群众力量,向公众征集文物线索,并进行逐一核查。”
各普查队与工信、住建、水务等相关部门协同配合,收集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古树名木等行业已公布名录和相关文物线索。整理了“三普”以来配合城市基础建设开展的考古工作成果,结合革命文物和红色文化遗址调查、太原西山沿线石窟寺调查、古文化遗址调查等各类文物资源专项调查和学术课题研究成果,整理出太原市新发现文物线索清单。
此外,普查队员在“三普”文物复核时,通过对周边居民、单位的走访询问,尤其是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历史遗存密集区内进行全面调查梳理,在实地调查中获取并核实新发现文物线索。
“自开展普查实地调查以来,太原市已经完成了30处新发现文物线索的实地调查,包括万柏林区磺厂石窟、古交市岔口风则峁遗址、‘小双塔’——永祚寺住持砖墓塔等,这些新发现文物完善了太原市文物谱系、填补了部分文物资源的空白,为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也为太原市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打下基础。”高振华说。
太原市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任红敏表示,太原市文物局将严格按照普查工作方案,加强普查过程管控,高质量完成普查各项工作任务,为推动太原市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作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