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市逸夫育英小学 姚红菊
案例背景:
泥塑是中华民族传承两千多年的民间手工艺玩具,展现了妙趣横生的场景和人物形象,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在完成基础美术学习的同时,加强对中华民间玩具的认知,我在开展湘美版六年级上册《艰苦岁月》的教学时引入了民间泥人玩具,让学生们通过亲自触摸、自由表达、动手操作,完成了各种有趣的泥塑作品,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案例过程:
一、展示泥人玩具,激发交流兴趣
老师:同学们,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项有趣的技艺,老师这里有一个箱子,里面藏着好玩的玩具,大家要不要来摸一摸?
(我准备了一个抽奖箱,在里面放了几个泥人玩具,学生们的探究热情非常高涨。)
学生1:我摸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东西,非常光滑。
学生2: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娃娃,我好像摸到了它的手。
…………
老师:那咱们来揭秘,看看它到底是什么?
学生:哇!这个好漂亮啊!
老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玩具,大家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
学生1:它们是不是瓷器啊?
学生2:瓷器就是土做成的,我在老家见过这种玩具。
学生3:土竟然可以做得这么漂亮!
…………
二、讲述泥人玩具历史,了解中国泥人文化背景
老师:看来大家都非常好奇,那咱们来看一段短片,你就知道它是什么做的了。
(我播放了一段民间泥塑艺人制作泥人玩具的画面,大家都表示非常惊奇。)
老师:泥人玩具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陶瓷文化,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是咱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最初的泥人多为神像或玩具,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会用泥人玩具来表现一些场景和历史事件。那么大家都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泥人工艺呢?
学生1:我在博物馆见过没有上色的泥人玩具。
学生2:我在游乐场做过泥塑。
…………
老师:看来大家对泥塑还是有一定了解的,那咱们翻开课本,认真观察潘鹤创作的《艰苦岁月》和肖小裘创作的《信天游》这两个雕塑有哪些鲜明的特征,你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1:《艰苦岁月》中可以很清楚地感受到老战士在耐心地吹奏乐曲,小战士很幸福地依靠在老战士身边。他们的表情都非常细腻。
学生2:《信天游》让我感觉到小女孩在放声高歌,小男孩在使劲地吹着喇叭。
老师:是的,这种雕塑属于造型艺术。它可以将物体的形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似乎将我们带到了革命战争的艰苦岁月和充满希望的时代中,这就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文化的魅力。
三、学习泥人制作技巧
(我用多媒体放大了教材画面,并展现了更多细腻的面部泥塑作品。)
老师:中国的泥塑历史悠久,不同的手法可以展现出人物不同的面部表情和心理状态。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用双手摸一摸你同桌的面部,感受一下他(她)的眼睛轮廓、鼻子的位置、嘴巴的弧度,还有生气时、高兴时、伤心时是怎样的表情,如果让你自己捏出他(她)的形状,你会怎么做?
(大家都非常积极地感受着同桌的面部轮廓,课堂氛围热情高涨。)
老师:《艰苦岁月》中,作者以细腻的手法展现了革命战士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信天游》则以夸张的表情展现了动态的画面。那么,你又会做出怎样有趣的泥塑作品呢?咱们一起感受一下制作过程。
(我给每个小组分发了泥塑工具和材料,一边讲解制作手法,一边进行着泥塑制作。)
制作讲解:
(1)和泥:泥不能太干或太稀,要多捏一捏、揉一揉以保证粘性。
(2)捏基本形:要先把人物的面部形状捏出来,以便锁定五官的位置。
(3)捏出五官:先捏出鼻子的位置,大致勾勒出眼睛和嘴巴。
(4)塑造五官:这时要动作细致,表情尽量夸张一些更好塑造,要选择合适的括刀、切泥刀进行创作。
(5)最后修整:修整细节,把面部轮廓磨平整,保持好表情。
四、亲自实践,自由创作
老师:相信大家已经熟悉制作过程了,现在老师把课堂交给大家。你们可以模仿《信天游》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仿照泥人玩具的样子塑形,或者自由发挥想象,看看谁能做出一个表情夸张细腻的小泥人。
(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我用多媒体播放了课件视频,辅助大家记忆,并巡视了大家的制作过程,对能力欠佳的学生进行了指导,大家的注意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
十五分钟后,大多数学生已经完成了面部泥塑,我让大家上台展示了他们自己的作品。
学生1:我是模仿泥人玩具的样子做的,它的眼睛小小的,头上高高地扎了小辫子,特别可爱。
学生2:我做的是我的同桌,她有一双大眼睛,这是她笑的样子。
…………
老师:大家的想象力太丰富了!做得非常精妙,那要不要再试着为其做出身子和动作,比如像小战士一样双腿弯曲,或者像《信天游》中的女孩一样自信地站立,发挥你的想象试一试吧。
(这次大家的制作手法熟练了很多,虽然还不精致,但充满了童趣和想象力。)
五、家庭作业
1.从生活中找到更多悠久而有趣的泥人玩具,试着模仿它的造型完成泥塑制作。
2.将你的泥塑作品上传到教育平台,大家投票,评选出最佳作品。
案例反思:
泥人玩具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民间手工艺作品,为我们展现了妙趣横生的人物形态和场景。所以,在课程开始时,我让学生亲自触摸并观察了泥塑工艺作品,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和对民间玩具的喜爱。随后,通过让学生认真观察雕塑《艰苦岁月》和《信天游》的特征,理解作者在刻画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时的细腻之处,为他们后面的制作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大家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美术素养,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