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值消费,即预付式消费,是广大群众最常接触的消费模式之一,其本意是为了实现双赢:对商户而言,可提前锁定收入;对消费者来说,能获得较大优惠。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不少储值消费场景因监管缺位、规则失序,逐渐演变为商户坑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侵蚀社会消费信心的“割韭菜”手段。
2024年,太原的张先生就遇到了关于预付式消费的糟心事。张先生在桃园路某个体洗车行办理了一张500元的洗车卡,时隔两个月再去洗车时,却发现洗车行已悄悄易主,失联的店主卷款“跑路”,至今下落不明。
“上月开店,下月跑路”“昨天收钱,今天失联”……预付式消费已成为当前消费者投诉的“重灾区”,一些极端案例严重冲击着社会诚信风气。“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记者在省消协采访时了解到,当前预付式消费的投诉问题主要包括:一、不签订书面合同。经营者仅提供一张卡或一个虚拟账号,履行合同时也只有经营者单方面记录,消费者常因缺少书面证据而陷入维权困境。二、虚假承诺与宣传。经营者收款后随意降低商品或服务质量、变更服务内容,虚假承诺、虚假宣传现象频发。三、不公平格式条款。预付卡或相关合同上往往注明“本卡不得退卡转让”“余额过期作废”“本公司有权单方面解约”等不公平格式条款,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四、交费容易退费难。经营者携款跑路问题频发,消费者交费容易退费难,资金安全风险尤为突出。
总体来看,预付式消费涉及多个领域,目前在监管方面仍存在法律和规则滞后、部门职责不清、缺少统一监管平台等问题。
加强预防、强化监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为此,省消协提醒广大消费者,在预付式消费时,要谨慎选择商家。交费前,多关注有关部门的风险警示,查阅了解相关经营者的经营资质、经营情况以及其他消费者的评价,尽量选择具有一定规模、证照齐全、知名度较高、口碑较好、经营状态良好的企业。
同时,要仔细阅读合同,尽量签订书面合同,并注意合同中是否存在退款难、过期作废、限制转卡、丢卡不补等“霸王条款”。此外,还要保留好消费凭证,如收据、发票、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这些都是消费维权的关键“证据”。如果遇到预付式消费纠纷,应及时与商家或平台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向有关部门投诉。一旦发现商家存在非法集资、携款潜逃等违法迹象,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积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郝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