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理论·践悟

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张之秀

  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也是维护我国政治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极富时代特征的全新挑战。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党中央准确把握现阶段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形势作出的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全党思想文化战线必须完成好的一项战略任务。推动意识形态工作守正创新,必须坚持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需求,从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创新。

一、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动摇

  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和巩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必然被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占领。因此,对于一切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行,必须敢抓敢管,坚决亮剑。要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规定,各级领导机关要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在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中体现意识形态工作要求、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要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立场坚定。无论是社科理论、文化文艺,还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要在党的领导下,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对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和重大工作部署,宣传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讲清楚背后的理论逻辑、道路模式、制度优势,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底气。

二、坚持守正创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问题导向,顺应实践需求

  马克思指出:“随着每一次社会秩序的巨大历史变革,人们的观点和观念也会发生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传播格局深刻变革,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快速发展,移动应用、网络直播、聚合类平台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推动新闻生产方式、传播渠道、呈现形态等不断更新,在更广范围内推动着各种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收入分配、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环境治理、食品药品安全等社会热点问题易发多发,受众参与意识日渐增强,话语表达空前活跃,以主流声音凝聚共识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艰巨繁重。放眼全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深刻、复杂。新冠疫情发生之后,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鲜明对照下,围绕制度、道路和价值观的较量日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意识形态渗透的力度不断加大。在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中,我们没有任何妥协退让的余地,必须增强问题意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积极探索能够破解工作难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更好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统一思想、凝魂聚力。

三、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方法创新

  意识形态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
  创新理念。一切创新的基础与前提在于理念创新。意识形态工作要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顺应全媒体时代要求,树立融合意识、用户意识、竞争意识,牢固树立服务人民群众的观念和意识,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努力实现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
  创新内容。当前,人民群众对内容的需求发生巨大变化,要着力于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抓住涉及治国理政的战略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现实问题、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找准思想认识共同点、情感交流共鸣点、利益关系交汇点,努力提升内容品质、丰富内容表达、拓展内容呈现,更加适应时代要求,更加契合群众需求。文艺界和新闻界要多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作品,多设计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不断增强宣传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创新方法手段。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就要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实现广泛有效传播。要创新宣传方法,精心开展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以小切口讲大主题,以小场景讲大人物,以小故事讲大道理,用基层的生动实践、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表现阐释重大主题。要创新话语方式,深入研究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规律,根据受众群体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制作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理论产品,用群众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报道宣传,把党的创新理论讲到群众的心坎上。要创新传播手段,适应新媒体分众化、互动化传播趋势,运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推荐”精准触达用户,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机关单位、厂矿车间、田间地头、学校课堂、部队营房和新社会阶层中去。
  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在坚守正道中发展事业,在改革创新中巩固事业,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作者单位: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一般课题“新时代党媒舆论引导能力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YB202409。】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3-15期

  • 第2025-03-14期

  • 第2025-03-13期

  • 第2025-03-12期

  • 第2025-03-11期

  • 第2025-03-10期

  • 第2025-03-09期

  • 第2025-03-08期

  • 第2025-03-07期

  • 第2025-03-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