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美霞
经济新闻作为反映经济活动、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重要载体,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企业经营提供信息支持,还能帮助普通民众了解经济形势,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经济新闻写作方式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创新经济新闻写作方式,使其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已成为新闻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笔者谈几点浅见。
内容呈现创新:从专业晦涩到通俗易懂、贴近生活
简化专业术语,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经济现象。经济领域充满了大量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如“宏观经济调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量化宽松政策”等,这些术语对于非专业的普通受众来说理解难度较大。经济新闻写作应避免过度堆砌专业术语,而要将其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例如,在解释“量化宽松政策”时,可以表述为“央行通过大量印钞、购买债券等方式,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以此来刺激经济增长”。通过这种形象化、生活化的解释,让普通受众能够轻松理解经济术语背后的含义,增强经济新闻的可读性。
以小见大,从民生视角切入经济主题。传统经济新闻往往侧重于宏观经济数据和政策解读,容易让受众产生距离感。创新的经济新闻写作应注重从民生视角出发,选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现象作为切入点,以小见大地展现宏观经济主题。比如,在报道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时,可以通过讲述普通家庭购房过程中的遭遇和变化,如房贷利率调整对还款压力的影响、限购政策下购房资格的变化等,让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经济政策对自身生活的影响,使经济新闻更具贴近性和感染力。
增加案例分析,使经济内容更具说服力。单纯的理论阐述和数据罗列会使经济新闻显得枯燥乏味,且难以让受众真正理解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在写作中增加具体案例分析,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具象化,增强内容的说服力。例如,在报道企业创新发展时,可以详细介绍某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成功开拓市场、提升竞争力的案例,包括企业面临的困境、采取的创新举措以及最终取得的成果等,让受众通过具体案例深入了解经济发展规律和趋势。再比如央视网《五个镜头看中国经济的“热辣滚烫”》通过文旅消费、乡村振兴等场景,用具体真实的案例镜头传递经济活力,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表现形式创新:从单一模式到多元融合、生动有趣
运用故事化叙事手法。传统经济新闻多采用倒金字塔结构,注重信息的快速传递,但缺乏情节和吸引力。故事化叙事手法则通过设置悬念、冲突和人物情节,将经济新闻内容采写成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例如,在报道某地区产业转型时,可以以当地一名传统产业从业者面临转型困境的故事作为开篇,讲述他在转型过程中所经历的迷茫、探索和最终的成功,让受众在跟随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了解产业转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使经济新闻更具趣味性和可读性。
结合可视化手段。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可视化手段能够更快速、直观地传达信息,吸引受众注意力。经济新闻写作可以结合图表、数据可视化、图片、视频等多种可视化形式。比如,制作GDP增长趋势图、产业结构比例饼状图等,将复杂的数据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呈现,让受众一目了然;通过拍摄企业生产现场的视频、经济活动的图片等,增强新闻的现场感和视觉冲击力。同时,利用动态图表、交互式数据可视化等新兴技术,让受众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探索数据,增加参与感和互动性。
尝试多文体融合。打破传统新闻文体的限制,将经济新闻与散文、评论、访谈等多种文体融合。例如,撰写一篇关于经济热点问题的报道时,可以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评论观点,表达对经济现象的深入思考,使新闻更具思想深度;或者采用访谈文体,通过采访经济学家、企业高管、普通民众等不同群体,从多个角度展现经济事件的影响和各方观点,丰富新闻内容层次。
语言运用创新:从枯燥刻板到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
运用形象比喻和拟人修辞。在经济新闻写作中,运用形象比喻和拟人修辞能够将抽象的经济概念变得生动形象。比如,将股市的波动比喻为“过山车”,形象地描绘出股市的起伏不定;把央行调控经济比作“医生给病人看病”,通过望闻问切(经济数据监测)来对症下药(制定经济政策),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央行的经济调控职能。又如,将企业拟人化,描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开疆拓土”,使企业这一经济主体更具生命力和情感色彩,增强新闻的感染力。
引用生动鲜活的群众语言。群众语言来源于生活,具有生动、鲜活、接地气的特点。在经济新闻写作中引用群众语言,能够拉近新闻与受众的距离。例如,在报道农产品价格波动时,引用农民的话“今年这菜价,就像坐火箭一样,一会儿高一会儿低,让人摸不着头脑”,这种质朴的语言真实反映了农民对价格波动的感受,也让受众更能感同身受。又如,在描述房地产市场时,引用购房者的调侃“房价太高,感觉自己这辈子都在给房子打工”,生动地表达了人们对高房价的无奈,使新闻更具生活气息。
注重语言节奏和韵律。在保证内容准确的前提下,注重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使经济新闻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运用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比如,“经济发展,不仅要有速度,更要有质量;不仅要有规模,更要有效益;不仅要有总量,更要有均量”,通过排比句式强调了经济发展多维度的要求,使表述更有气势和说服力。同时,注意词语的平仄搭配和句子的长短结合,让语言富有韵律美,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
融合传播创新:从封闭传播到开放互动、全媒传播
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社交媒体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等特点,经济新闻应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拓展传播渠道。新闻媒体可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上开设官方账号,及时发布经济新闻内容,并通过设置话题、发起讨论等方式引导受众参与互动。例如,在微博上发布关于某一经济政策解读的新闻时,可以设置热门话题标签,鼓励网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通过记者和专家在线进行解答和交流,形成良好的传播效果和舆论氛围。
开展受众互动,根据反馈优化写作。传统经济新闻传播模式中,受众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在创新写作方式过程中,应注重开展受众互动,根据受众反馈优化写作。新闻媒体可以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留言评论收集等方式,了解受众对经济新闻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需求和意见。例如,根据受众反馈发现大家对某一经济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解困难,新闻工作者在后续写作中就可以针对性地增加相关知识的通俗解读;如果受众对某类经济新闻的可视化形式反馈良好,就可以进一步加大在这方面的创新力度,使经济新闻更符合受众需求。
打造全媒体融合产品。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打造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全媒体融合产品。例如,制作一个关于经济热点事件的全媒体报道,既包括深入的文字分析,又有现场拍摄的图片和视频,还可以加入专家解读的音频以及数据可视化动画等,通过多种媒介形式的有机融合,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经济事件,满足不同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和需求。同时,利用H5、小程序等新兴技术,打造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感的全媒体产品,提升受众参与度和传播效果。结语
经济新闻写作方式的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内容呈现、表现形式、语言运用以及融合传播等多个着力点入手。通过简化专业术语、从民生视角切入、运用故事化叙事、结合可视化手段、创新语言表达、利用社交媒体互动等一系列创新举措,能够提升经济新闻的质量和吸引力,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受众,发挥经济新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受众需求的持续变化,经济新闻写作方式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作者单位:《山西经济日报》社有限责任公司)